作为教师,相信您一定经历过“熬夜改教案,试讲还卡壳”的辛酸历程吧?本学期,参与指导组里两位青年教师准备区级公开课的过程,让我对磨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于要不要磨课,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磨课耗时耗力,也有人坚信磨课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课,磨课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对于常规课,磨课更多聚焦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成长,通过课后及时复盘、持续优化教学设计,逐步提升教学能力。但如果承担公开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亮相课,磨课则需凝聚团队智慧,老师们互相启发,共同突破难题。
那么,公开课究竟该“磨”些什么呢?
01 磨方向:课标与学情诊断
磨课首先要研究课标和学情,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基。只有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向。
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知,汲取其中的养分滋养心灵,激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如果教师没有深入研读课标,仅仅机械地将课标内容罗列在教学设计中,课堂很容易沦为零散的传统文化知识普及课,从而偏离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02 磨骨架:教学框架搭建
磨课要磨教学思路,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不仅承担上课任务的老师要全身心投入,协同团队也要深度参与,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共同研讨哪种教学思路可行?哪种教学思路更好?研讨时不能仅停留于主观感受,而要清晰阐述选择依据,确保教学思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以杨老师《透过“两会”看法治中国建设》复习课为例,团队提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知识梳理——热点分析——练习巩固。另一种思路是:真实情境——任务驱动——知识建构——迁移应用。
经团队反复论证,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在闭卷考试背景下,第一种复习思路是较为常见的方式。而第二种思路更符合开卷考试的理念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现在的试题很灵活,让学生围绕“冷冰冰”的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做思维导图并不意味着学科知识不重要,我们选择的是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下唤醒原有知识储备,帮助其在实践应用中自主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和灵活迁移。
03 磨血肉:情境任务设计
教学情境和教学任务的打磨,是构建高效课堂关键。我们要反复推敲:教学情境是否符合学情?能否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任务能否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是否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教学为例时,陈老师选取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他曾为祖国隐姓埋名30年,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核潜艇事业。组里老师一致认为黄老的事迹极具感染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
第一次试讲时,陈老师提出问题:“黄旭华和团队的行为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答案局限于课本内容,未能深入思考。课后老师们深入研讨,增加“有人认为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只有在国家危难时期或者遭遇重大挫折时才需要,你同意吗?为什么?”这一思辨性提问,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该设问直指学生认知困惑,引导其深入思考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04 磨细节:课堂呈现优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细节的打磨关乎教学成败。从课件的背景色调、文字排版,到文字和图片的搭配,从教学过渡语的自然流畅到课堂评价语的及时激励,每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
课件要逐页打磨,逐字稿要逐句推敲,课前推演要多次练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以从容自信的姿态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磨课是一个不断雕琢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反复修改、持续优化的心理准备,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所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作为教师,我们都要有“用一辈子备课”的执着追求。
磨课如琢玉,每一遍用心打磨,都是教师对专业的敬畏,都是对学生成长的负责。我们磨的不是课,而是学生眼里的光。
转载:真实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