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义乌女商人在关税战中的韧性突围
(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不退缩、不等待,用主动出击化解危机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义乌国际商贸城商户聂自勤以果决姿态展现了中小企业的生存智慧。作为经营近20年的万圣节用品头部商户,她直言不讳回应美国客户退单:“美国不要,就分给其他客户”。面对年初美国客户订单“待定”的困境,她迅速调整策略,将原本销往美国的现货转供欧盟、南美市场,并主动联系意大利、巴西等地的客户拓展新销路。与此同时,她试水中国传统节庆用品,通过产品多元化分散风险,强调“改变自己,先找出路”的务实理念。即便往年此时订单早已排满,今年她却不得不处理滞销库存,甚至在朋友圈密集发布“现货处理”视频,用数十年外贸经验及时止损。
聂自勤的突围并非孤例。在义乌商贸城,65%的从业者是女性,她们以“前店后厂”的模式撑起全球小商品供应链。面对关税阴霾,这些女老板们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例如经营袜子生意的傅江燕,每天清晨参加商贸城新设的阿拉伯语课,课后回到店铺便用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录制产品短视频,借助AI技术将内容转化为36国语言,吸引中东、拉美客户在线下单。她与丈夫每年卖出2000万双袜子,靠的不仅是低价,更是“能直接与客户语音沟通”的语言能力和科技赋能的敏捷营销。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让外国客户惊叹的同时,也为她打开了新市场。
在商贸城,女老板们的突围之道既务实又创新。有人像聂自勤一样深耕客户网络,通过多年积累的“外贸朋友圈”互助分销滞销货品;有人如傅江燕般拥抱技术,用AI短视频和跨境电商突破地理限制;更多人则集体投身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学习,每天四十分钟雷打不动,只为能与中东客户直接谈判。她们深知,在价格厮杀激烈的外贸战场,一句地道的当地语言、一段精准的多语种推广视频,都可能成为拿下订单的关键。
这场关税战中的韧性博弈,不仅考验个体商户的灵活应变,更凸显中国小微企业的群体生命力。当聂自勤说出“焦虑没用,得为员工和企业找方向”时,背后是义乌女商人群体的共同信念:不退缩、不等待,用主动出击化解危机。从万圣节面具转向中国节庆灯笼,从依赖美国市场到深耕欧盟、中东甚至内销,她们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硬生生闯出多条新路。正如傅江燕所说:“机会来的时候,要准备好接住。”这种“随时出圈”的警觉与行动力,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在贸易壁垒围堵中依然“热闹”的底层密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总有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打磨技能、调整方向,等待破局时刻。
案例二:关税围堵下小家电的“东南飞”突围战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技术赋能”
的突围路径清晰浮现
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宁波慈溪家电企业以“灵活转身+多方合力”的策略,在危机中闯出新路。作为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一,慈溪家电出口美国占比约16%,关税压力下,龙头企业飞龙家电的3000台冰箱、洗衣机一度滞压仓库,但企业并未被动等待。凭借零部件70%的通用性,飞龙将违约订单翻新转售,并用美国客户30%的定金覆盖成本;同时调整接单策略,从“20柜起接”转为“10柜也接”,以“小单快反”填补缺口。今年,企业外贸订单已覆盖意大利、墨西哥等90余国,海外订单量逆势增长,而国内“以旧换新”政策更拉动内销渠道一季度增长30%,内外市场“双轮驱动”稳住了经营大盘。
慈溪的突围不仅依赖企业自救,更得益于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创新。当地商务部门牵头搭建“慈溪优品馆”,将1500多款曾依赖美国市场的产品集中展示,直通东南亚、日韩客商。针对中小企业“单打独斗”的认证难题,平台将东南亚产品认证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45天,并在越南、泰国等地设展示中心,直面消费者需求。这一模式去年9月启动后,四个月内东南亚出口额即突破4000万元,今年目标直指2.5亿元。与此同时,AI技术成为破壁利器:百度“数字人”助外贸企业7×24小时直播卖货,京东开辟“外贸优品专区”流量扶持,传统制造借数字化打通内销“任督二脉”。
在慈溪,突围不是孤军奋战。政府成立专班调研企业需求,组织外贸商品进商圈、进商超;平台企业主动下沉,如京东为慈溪商家定制流量倾斜方案,百度“慧播星”数字人技术降低直播门槛。一家洁具企业借助AI直播,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开辟新销路,负责人直言“这将成为转型利器”。而飞龙家电总裁沈雪江的自信,折射出区域产业的底气:“美国市场暂停,但全年指标不变。”
这场关税战中的“东南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市场转移,更是从“拼价格”到“拼敏捷”、从“代工依赖”到“品牌觉醒”的转型跃迁。当慈溪家电以“优品馆”集群出海、用AI撕开内销裂缝时,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技术赋能”的突围路径清晰浮现——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制造正以“蚂蚁雄兵”式的协同创新,将关税壁垒转化为打开新世界的敲门砖。
案例三:政企协同拓内销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订单或许会暂停,但供应链的“滚动”永不停歇
面对外贸出口受阻的严峻挑战,江苏政企联动打响了一场“外转内”的突围战。在商务部“外贸优品中华行”江苏站活动中,盐城艾瑞服饰的业务负责人孙青,带着积压的200万件服装焦急参展——这些原本出口美国的订单因客户要求降价50%而陷入僵局,企业资金链承压,负责人“彻夜难眠”。但在这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对接会上,转机悄然浮现:永辉超市、高鑫零售等80多家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组成采购团,现场挖掘外贸优品。孙青的服装凭借过硬的设计与制造能力,迅速吸引M会员店等采购商,双方当场敲定下周签约意向订单,滞销库存有望通过商超渠道“滚动消化”。
政企合力,从“流量输血”到“体系造血”。政府的角色远不止于一场展会。商务部牵头的外贸优品巡回采购团,以“首站江苏”为起点,联动京东等平台开辟“江苏外贸优品”线上专区,通过流量倾斜、绿色通道、费用减免等举措,计划一年内带动200亿元销售额。京东团队甚至“包办”选品、广告投放、客服、打包全链条,降低外贸企业转型门槛。而在线下,江苏20个部门联合建立“内外贸一体化协调机制”,培育355家试点企业,并将外贸专区嵌入“苏新消费”全年5000多场促消费活动,步行街黄金铺位、电商专属促销模块同步启动,构建“全域流量网”。
企业转身,从“代工焦虑”到“内销觉醒”。外贸企业的自救同样果决。苏美达集团针对国内需求研发研磨冲泡一体咖啡机,成为展会爆款;孙青的艾瑞服饰则借势对接会初探内销体系,与商超、电商建立联系。尽管转型刚起步,但企业已看到希望:“至少库存能慢慢消化,信心在恢复。”而更深层的转变在于,长期依赖代工的外贸企业开始直面国内市场——从研究消费者偏好到适应渠道规则,从“接单生产”到“主动营销”,一场从“肌肉”到“神经”的适应性进化正在发生。
这场“订单保卫战”中,政企协同并非简单“清库存”,而是通过政策牵引、渠道重构、技术赋能,将外贸产能导入内循环动脉。当孙青的服装从美国集装箱转向国内商超货架,当咖啡机从海外设计图变成国内网红单品,中国制造的韧性再次显现:订单或许会暂停,但供应链的“滚动”永不停歇——只要政企合力转得快,外贸寒冬里也能滚出暖流。
转载:政好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