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怎么光明正大的“水”?对策来了:对话式、故事化、智能化

时间:2025-03-28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对话式、故事化、智能化元素,少说话,不背稿,可以打破传统理论灌输的局限,增强课堂吸引力与实效性。

一、对话式:构建平等互动的“思想场域”

1. 课堂实践

苏格拉底式问答 

案例: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抛出问题:“自由是否有边界?”引导学生分组辩论,通过“追问-反驳-修正”的对话链,逐步澄清“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最终由学生总结出“法治框架下的自由”内涵。 

工具:使用“学习通”弹幕功能实时收集观点,投影呈现争议焦点。

师生角色互换 

案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让学生以“青年讲师”身份,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主题备课并授课,教师作为“质疑者”提问,推动学生主动查阅《21世纪资本论》等资料深化理解。

2. 线上延伸 

案例: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思辨者联盟”,每周发布热点话题(如“AI伦理困境”),鼓励学生在留言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现象,教师精选优质评论课堂展示,形成“线上预演-线下深化”的对话闭环。

二、故事化:用“情感共鸣”激活理论生命力

1. 历史叙事 

案例:讲授“长征精神”时,播放VR影片《重走长征路》,学生通过虚拟现实“体验”雪山草地行军,随后分组讨论“当代青年如何走好新长征路”,并撰写“如果我是红军战士”第一视角日记。

2. 现实案例 

案例:在“生态文明”专题中,引入“库布其沙漠变绿洲”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企业、牧民三方,通过模拟谈判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课后拍摄“校园环保微纪录片”践行理念。

3. 反向故事化 

案例:布置作业“把《共产党宣言》改编成剧本杀”,学生需提取“阶级斗争”“全球化”等核心观点设计角色和剧情,在游戏中自然渗透理论逻辑。

三、智能化:技术赋能精准思政

1. 学情诊断 

案例:课前通过“雨课堂”推送含《觉醒年代》片段的微课,AI自动分析学生观看时长、弹幕热词,生成“学生兴趣图谱”(如对“陈延年”关注度高),课堂重点延展“青年理想信念”议题。

2. 虚拟助教 

案例:开发思政AI助手“小思”,学生可随时提问(如“如何用矛盾论分析内卷现象?”),系统结合思政知识库生成辩证回答,并推荐《毛泽东选集》相关章节辅助深度学习。

3. 动态评价 

案例:利用“课堂云”记录学生讨论参与度、观点创新性等数据,期末生成“思政素养雷达图”,替代传统试卷考核,更全面反映价值观成长轨迹。

四、融合应用示例:一堂“智能化故事对话课”

主题:讲授“人类命运共同体” 

1.课前:学生通过AI推送的“一带一路”互动地图,自主探索中欧班列路线,在论坛提交“最触动我的跨国合作故事”。 

2.课中: 

播放自制的“非洲蒙内铁路建设”动画短片(故事化); 

分组辩论“中国援外是‘慷慨’还是‘共赢’?”(对话式); 

教师调用AI实时生成辩论关键词云,引导学生关联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课后:AI根据课堂表现推送个性化书单(如对经济议题感兴趣者推荐《全球化逆流》),并组织跨国Zoom研讨会,邀请海外留学生共话“我眼中的共同体”。

五、注意事项

1.避免技术喧宾夺主:智能化工具需服务于内容,如VR体验后必须有理论升华环节。 

2.警惕故事娱乐化:历史叙事需严格考证,虚构案例应标明“假设情境”。 

3.平衡对话深度:设置发言规则防止讨论失焦,教师需及时介入价值引导。

通过以上策略,思政课可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共生”的转型,让“大道理”真正入脑入心。

来源:资料库里南


上一篇:怎么上好一堂思政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