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进行科学设计和创新实践。
一、精准定位需求,增强教学针对性
1.分层分类教学
根据学生年级、专业、认知水平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思政内容。
案例:对理工科学生可结合科技伦理、大国工匠精神;对文科生可融入文化自信、国际视野等主题。
附学情分析00后大学生的学情分析,后附真实学情分析
2.贴近学生生活
结合社会热点、校园事件、学生困惑设计教学内容。
示例:用“网络舆情”“就业选择”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
3.数据驱动调研
通过问卷、访谈、课堂反馈等动态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
1.互动式教学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人大代表议案)深化理论理解。
辩论与研讨:围绕争议性话题(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展开辩论,激发思辨能力。
2.案例教学法
选取生动案例(如脱贫攻坚、航天精神),通过“小故事”讲透“大道理”。
3.技术赋能课堂
利用VR/AR技术“沉浸式”体验红色基地;通过短视频、动画呈现抽象理论。
工具推荐:智慧课堂平台(如雨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
4.实践教学融合
组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企业参访,将课堂延伸到社会。
三、优化师生关系,强化情感共鸣
1.教师角色转型
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注重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观点。
2.人格魅力感染
教师需提升理论素养与亲和力,以真实情感和生动语言打动学生。
3.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思想困惑(如内卷、躺平)进行一对一交流,提供价值观引导。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力
1.过程性评价
增加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践报告等考核权重,弱化“一考定分”。
2.动态反馈机制
通过在线平台(如学习通、钉钉)实时收集学生反馈,优化教学内容。
3.成果可视化
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短视频、手绘漫画、调研报告等,增强成就感。
五、整合资源,营造思政育人生态
1.跨学科协同
联合历史、艺术、心理学等学科,设计“课程思政”融合案例。
2.校内外联动
邀请行业模范、基层干部、优秀校友进课堂,用真实经历传递价值观。
3.校园文化浸润
通过红色话剧、主题展览、校园媒体等营造思政育人氛围。
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专业能力提升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理论培训、教学竞赛、跨校教研。
2.教学研究支持
鼓励教师申报思政教改课题,探索前沿教学方法(如AI辅助教学)。
3.激励机制完善
将教学创新成果纳入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体系。
关键科学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构建知识体系。
具身认知理论:通过情境体验增强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利用“近因效应”“情感共鸣”提升记忆留存率。
提升思政课实效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内容精准化、形式多样化、技术场景化、情感共鸣化”,将理论教育转化为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同时需避免形式化创新,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实现思政课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
以下以“网络舆情”为例,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理论升华—行动实践”的逻辑链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思考、形成价值认同。
以下是围绕“网络舆情中的理性与价值观”为主题的思政课为例,具体说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规律。
2. 能力目标:提升信息甄别、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能力。
3. 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抛出热点舆情,激发兴趣(10分钟)
案例导入:
播放短视频或展示图文材料,呈现近期引发热议的网络舆情事件(如“某明星粉丝群体网络骂战”“鸿星尔克捐款事件中的舆论反转”等)。
问题引导:
“为何同一事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舆论风向?”
“你在类似事件中是否曾被情绪裹挟?为什么?”
2. 分组探究:解剖舆情背后的价值观冲突(20分钟)
任务1:舆情要素拆解
每组选取一个舆情案例,分析以下问题:
事件传播链条(源头→扩散→反转→平息);
不同群体的观点分歧(如网民、媒体、当事人);
舆情中体现的价值观冲突(如“个人自由”VS“社会责任”、“情感宣泄”VS“理性思考”)。
任务2:角色扮演辩论
设定角色(如“情绪化网民”“媒体编辑”“网信办工作人员”),模拟舆情应对场景,辩论“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网络秩序”。
3. 理论嵌入:链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分钟)
知识讲解:
结合案例总结网络舆情的“三特点”:情绪化、碎片化、圈层化;
分析舆情中的价值观冲突如何对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金句点睛: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理性表达是自由的边界;流量不是唯一追求,向善向上是传播的底色。”
4. 行动实践:设计“理性网民”行为指南(10分钟)
小组任务:
制定《青少年网络行为自律公约》,要求包含:
信息核实的3种方法(如交叉信源验证);
情绪管理技巧(如“24小时冷静期”规则);
正向传播倡议(如“转发前多问一句:是否传递了善意?”)。
成果展示:
各组通过思维导图、短视频脚本等形式呈现,教师提炼共识性条款形成班级公约。
5. 课后延伸:从认知到行动的闭环(5分钟)
实践任务:
观察一周内朋友圈/微博的热点话题,撰写《舆情观察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转变;
参与“我为网络文明代言”活动,创作反网暴海报或短视频。
资源推荐:
提供《乌合之众》《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等书籍作为延伸阅读。
三、教学策略与技巧
1. “三贴近”原则:
案例选择贴近学生日常(如校园舆情、明星事件);
语言表达贴近网络语境(使用“吃瓜”“带节奏”“反转”等学生熟悉词汇)。
2. 技术赋能互动:
利用“弹幕墙”工具(如微助教)实时收集学生观点;
通过舆情监测平台(如知微事见)展示真实数据,增强说服力。
3. 价值观引导技巧:
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替代说教:“如果所有人都只顾宣泄情绪,网络空间会变成什么样?”
通过“反转案例”制造认知冲突:先展示片面信息引发讨论,再揭示完整真相,让学生反思轻信危害。
四、教学效果评估
1. 过程性评价:
课堂发言质量、小组合作成果纳入平时成绩;
通过“立场光谱图”活动(学生站位表达观点)观察态度变化。
2. 总结性评价:
《舆情观察笔记》中体现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实践作品在校园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如点赞量、互动量)。
五、注意事项
1. 风险把控:
避免讨论尚未定性的敏感事件,选择已有官方结论的案例;
预设价值观讨论边界,防止极端观点扩散。
2. 教师角色:
不做“真理代言人”,而是“思维脚手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认知。
案例示范:成都49中事件讨论课片段
1. 情境还原:
展示事件初期网民“一边倒”谴责校方,后期警方通报证实学生系自杀的舆情反转。
2. 追问设计:
“为什么监控视频公布前大量网民选择‘有罪推定’?”
“如果当时你在场,会如何验证信息真实性?”
3. 价值提炼: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是理性底线;“让子弹飞一会儿”体现公民责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成为学生探索社会、反思自我的实践场域,真正实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转载:资料库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