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8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次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热点、人生幸福等内容,会探讨“我们是谁”“如何与世界相处”等意义重大的问题。但是,这门课现如今却面临着种种的不幸。马克思说: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我认为,思政课最大的不幸就是这么好的课,在我们(主体)的手中,却没有得到客体最大程度的认同。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我越发觉得,若是我自己没有足够透彻的理解、没有足够强大的定力,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没有足够到家的功夫,则容易流于表面文章,漂浮于茫茫大海之上。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它需要打破“照本宣科”的窠臼。理论如果不能成为解剖现实的“手术刀”,再深刻的思想也会变成苍白的口号。思政课是思想的金字塔,用来回应当下,预见未来的时候,思想便会生出力量。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它亟需一场“双向奔赴”的对话。学生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有困惑、有态度的思考者。一切标准答案都是很敷衍人的,它在教与学之间筑起了小院高墙,让思政课很难成为思想的“辩论场”。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它的价值评判需要跳出“分数至上”的框架。当考核与评价只是一纸试卷、画画重点,抄书了事,让课程沦为了功利化的工具,如果依然只有结果,不问过程,思政课“你讲你的,我整我的”尴尬就不会改变。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它就像是一个工具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好这个“工具箱”,勇敢一点,不要懦弱,去解决真实问题。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是它需要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验,恩格斯在致一封信中写道:“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它把社会当成实验室,让每个人既是观察者又是实验者。当你发现“剥信仰”“觉醒”“真理”不再是课本黑体字,而是藏在乡土中国里时,这门课就变成了最感人的“中国故事”。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它看似不教“实用技能”,却可以让人锻炼出一种“人间清醒”的能力——在信息洪流中独立思考,在价值撕裂中守住底线,在时代巨变中寻找意义。这种“有用”,或许比分数更持久。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它把社会当成实验室,让每个人既是观察者又是实验者。当你发现“剥削”“异化”“主要矛盾”不再是课本黑体字,而是藏在加班文化、消费主义甚至游戏机制中的密码时,这门课就变成了最硬核的“现实攻略”。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是,如果没有了知识的增益、道德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善的升华,那么,真正追求进步的学生完全可以去选择读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而跳过思政的“片头片尾”。
思政课其实非常有意思,但是不能总炒冷饭,应当尽量避免翻来覆去地举一些老例子。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不妨多用自身或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让有意思的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可望可即。
《增广贤文》里说:“衣冠镇小人,言语压君子”,君子应当以理性和平和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思政课以“要言妙道”相告,是可以治“心病”,这就是理论的意义、思想的力量。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列宁曾经在《致卡普里学校学员们》的信中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传道授业的好老师,才会让人终生难忘。“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孔夫子是一位好老师,他很少直接说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到时间、地点和条件去指点,因为孔子明白:大部分人都不是靠思考度过自己的人生,大部分人靠的是常识和习惯。思政课有天空的高度,思政课教师要力求“带着天空的高度回归大地”,是回归大地,不是遁地,更不是从来没有看到天空。人的心灵是具有主动性的,主动的人才是清醒的。人和人之所以有差别,或者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所以有差距,就在于主动性有没有放在该放的地方。把主动性放对地方,积极、主动、创造、充满生机,有意思的思政课才会生生不息。想思政课,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十六个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愿远虑,不想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