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为何要有“逻辑”?

时间:2025-04-27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思政课教学要合乎逻辑。逻辑不清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逻辑清晰,思政课听起来就如“行云流水”般收放自如、清楚明白、轻松舒适。 合乎逻辑的思政课应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教学内容本身有逻辑,通常就是教材编写逻辑,如果有的教材内容缺乏逻辑,教师应有重组的勇气。其次,学生接受过程有逻辑,先学会什么,后学会什么,哪些需要重复学,哪些需要练中学,哪些需要拓展学。最后,教学效果有逻辑,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到新知识,经历从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的完整思维历程,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深化教学水平。一句话,学生有进步,教师也有进步。 怎么增强思政课的逻辑性?首先,把教材语言变成教学语言。我会先站在教的角度,研读教材正文,提炼教学要点,补充教学解释。 其次,把教学内容变成教学问题。我会站在学的角度,思考“探究与分享”、“示例评析”、“相关链接”等教材辅助栏目,尝试回答并解决这些栏目里的提到的问题。最后,把教学问题变成解决方案。我会站在“考”的角度思考对策,可以是循序渐进的知识呈现,也可以是由易到难的案例阐释,可以是有序切换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级。 反观自己的一些思政教学设计,比如“设计红色研学路线”、“画出思维导图”、“撰写解说词”,看似高大上,实则思维指向不清晰,过度消耗了学生有限的认知资源。我还想到: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通常是课堂的前半段,要不要先讲最有难度的、最重要的?要不要先讲结论?要不要跳过或省略一些导的环节,直奔主题?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模块之间是什么逻辑?以高中学段为例,七本教材打乱了顺序教好不好? 为什么思政课教学要重视逻辑性?因为讲好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图片、视频、声音、文字、话语等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永远都会有信息的衰减。思政课教师输出了100%的信息,如果学生不听,则被接收的为0,即使学生听,他们能够留存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无法住老师讲的所有话,而且更可能会忘记老师讲的很多话。 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尽可能降低这个信息的衰减程度。教师所能做到是,在授课时让学生尽量能听懂、能吸收,就是我们常说的“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传递必须是有目的、有规划的传递。类似于我们要给别人一个好东西,不能一股脑地塞过去,我们还要注意怎么给、什么时候给、给多少。 我们讲思政课的目的是让学员听懂,能认同,而不是向学生炫耀“我懂”。思政课要让学生听完之后,觉得“没有白听”,自然也就“不水”。如果我们讲了一堆东西,自己讲得很嗨,或者确实很专业、很资深,但是大多数学生就是听不懂、吸收不了,那距离从“理论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理论”还远着呢。 现在,问题变成了思政课怎样才能让听得懂。我认为有3层境地。第一层是浅入浅出,把简单的道理讲得简单明白。第二层是深入深出,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复杂。第三层是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道理讲得简单明白。这一层是我们要努力达成的。如何实现深入浅出?得靠一次次站上讲台的教学实践,靠一次次发自肺腑的学习反思。 有时候想想,教学挺神奇。对于一个问题,教师明白,教师不明白,学生很难明白。我们备课认真充分,功夫到家,学生学得也就到位。不明白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放一段,回头看,可能就明白了,另一个办法是重复,再讲一遍,再练习一次。总之,我们要实现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复原。如果我们传递了100%的信息,而学生有70%的接收度,那这个思政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一次提问、一个习题就可以测出来。 让思政课教学合乎逻辑,宏观层面、微观层面要一起发力,宏观层面要“谋篇布局”,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符合学生认知新事物的规律。微观层面要“顺理成章”,“这一句话和下一句话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句话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我还可以怎么讲才能更好”、“我先讲什么”、“我不讲什么”、“如果简略讲怎么讲”、“如果展开讲怎么讲”,等等。 我观察自己的思政课教学中,凡是教学效果不好的,逻辑上基本都有问题。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内容不完整、内容太碎片化、前后次序颠倒、预设或者前置应该讲的内容没有讲。以“预设”不足为例,比如我们说“马尔代夫的总统”,说这个话的前提是世界上有个国家叫马尔代夫,且这个国家有一个职位叫做“总统”。可见,思政课的通俗易懂要求我们从最简单、最基础、最常见的话题讲起。 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性,我尝试过用演绎推理来构思,用归纳推理来呈现内容,让结论先行。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先说一个个结果,再找一条条原因。先说一个个目标,再找一个个方法;先整体讲,再展开讲。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从因到果,从过程到目的,从方法到成绩。我们写作时往往是按照这个顺序的,但当我们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情况下,反着来更好。 逻辑是课堂的“隐形脉络。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激情与创意,更需要逻辑作为底层支撑。它不仅是内容组织的工具,更是思维训练的载体。我们通过显性的逻辑框架(如板书结构、思维导图)和隐性的逻辑渗透(如提问设计、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逻辑素养——这是比知识本身更长远的教育价值。 逻辑在思政课教学中起着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看做是一个由许多概念、命题和论证有机构成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思政课教学就是对其中的概念、推理和论证加以分析、理解和把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靠的就是讲清楚这些理论和主义背后的思想方法,而思想方法的核心就是逻辑,就是推理,就是理性。 有追求的思政课教师,绝不会满足于重复现成的教条、念现成的ppt,讲现成的案例,抛出一个又一个孤零零的结论,而是会与时俱进,以逻辑严密的推理和论证,使结论建立在充分证据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结论得出的过程。借助逻辑的力量,尽可能避免授课出现信息传递失效或者失真的情况,把更多信息送到孩子心里去。 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去探索新的知识和模式,再经过不断训练,逐渐把它稳定下来,“变革-稳定-变革”,这个过程一定是辛苦的。苏轼有两句话,说得很好:“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以上是我再一次教《逻辑与思维》这本书的几点教学体会,记录断断续续,挺没逻辑的,但都是自己真实所感,下面是今天练习了3遍的板书和之前做的《逻辑与思维》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