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把更多的“好课”用于课堂教学并接受学生检验评价!

时间:2023-08-28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最近教学方面的信息非常的多,广泛引起关注的“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的评审结果已经公布了,加上之前各个省份公布的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建设名单,几家欢乐多家愁!另外,第六届全国青教赛已经落下帷幕,花落谁家已经知晓,我们为青年教师展现出来的风采与风貌表示点赞。还有就是各个省份都在为参加国家级的课堂创新大赛在做竞赛准备-------,等等。从这些信息来看,各高校及教师对于教学的重视程度显然是大大地提高了,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表达的水平也是显著提高。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的话题是:如何将这些评出来的“好课”真正用于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带动各个学校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普遍提升,让我们获奖的教师把获奖的喜悦、受到奖励的激励和追求获奖的动力及时地转化为提高现实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效、尤其是育人实效的课程建设中,真正发挥这些一流的课程、示范性课程、展示获得奖励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而不能将理想和获奖作为目的和重点。因为我们现实中太多的这样的情况,一旦立项或者获奖之后,将课程建设得更上一层楼、将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的动力是否还那么的强劲呢?

恕我直言,立项或者是教学的获奖固然可喜可贺,但绝不意味着在评审中获得认同的课程和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尤其是对于课程的理解等就完全没有提升的空间了、就完美了,要知道,获得立项和获奖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未必那些没有获得立项认同和竞赛获奖的教师就没有值得学习的长项。最终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综合实力或者站在评委的视角是综合考量的结果
现在“一流的、示范的、获奖的”课程越来越多,客观地讲其中不乏一些好的课程、一些质量较高的课程(从外在的形式包装到内容的配方与工艺)。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论是这课程那课程,都是由专家评委评出来的。应当充分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的课程,都是具有较长的历史、有较强的团队支撑、有着长期的教学研究及其成果,也就是说“没有白给的”。作为这些课程的评委们也大都是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教学管理者,他们平时听的、看的课程不计其数,具有丰富的看课评课的经验,因此在评审中绝大多数是不会看走眼的。

但是,教师用于参评的课程样态和参赛的精神状态与教师平时的教学那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既然是课程,那么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评委,课程学习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学生。因此,我们对于一门课程是否是好的课程、是否能够是一流的课程,最终的评价者应当是学生。我们今天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或者是OBE的教学理念的最终落实和体现,都应当是以服务于学生为目的,由学生来作为最终的评价者。好与不好都应当搁置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学生的检验和评价。

当然,由学生评价也有它的缺陷,至少不能完全单方面以学生作为评价标准,至少对课程的评价应当是综合的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点像以前我所从事的营销管理。营销理念突出强调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那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如何在具体的经营实践中应用呢?一般来讲,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消费者能够感知的或者是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产品的好坏当然由消费者自身来进行评价,不论广告说得再好、宣传推介做得多么的花哨,“金杯银杯最终不如消费者的口碑”。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产品,从技术上、从消费的潮流趋势上来讲,有些显然是超出了消费者现有的消费经验和认知范围。所以,有些产品消费者需求不是完全靠消费者自知、企业跟在消费者后面来满足其有限的需求。这时候的消费需求是要靠企业、市场、宣传来进行导向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有些需求是消费者发自内心的一种体现,而有些需求则是由市场创造出来的”。大家回味一下,是不是可以和我们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相类比呢?

回到我们对课程好坏的评价上,我们现在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基于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一门课好与不好,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听得懂、是否能够把教师所讲的知识和方法neng能够真正消化掉,并转化为实践能力。真正那些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高阶性课程,在目前教学中还比较少。所以,我们的课程是否是一流的、是否能够被评价为好的课程,最终的评价者当然应该是学生。否则,我们做了太多的工作,在学生那里只会得到一句扎心的评价——“你们老师累不累!”

国家开评一流课程、示范课程和进行教学展示的主要目的, 一是通过“项目驱动制”的指挥棒来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于教学研究与实践,而不应该主要是投入在写文章和做项目上;二是推出一批质量高的课程,也是对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从而形成辐射和示范效应。对于这一点,我个人的一点点体会是,国家可以集中最优质的资源,打造真正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高阶、高水平的课程;然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形成共享的效应,而不应当形成当前这样的效应:现在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老师,甚至教学经验不足团队、实力不强的学校和教师都想拥有带有“国”字头的、“省”字头的课程项目和教学奖励,这当然是和一些功利化的指标有关。三是通过评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事实上也是为了形成高质量的课程建设的标准,从而对我们当前各种课程建设进行规范,这样的课程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它的短期效应也是在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致力于参评的教师,完全是依照上一轮课程建设的标准、已经评审出来课程的样本、甚至是一些教育机构提供的所谓的“模板或经验”进行打造,甚至是简单的复制。这些课程建设花了大量的精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都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当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尤其是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其未来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释疑解惑的作用。

我的观点是,加强课程建设、树立高水平课程的建设标准和标杆意义重大。在目前各种赛事的激励效应下,以赛代练、以赛促教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大家携起手来,让重视教学的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广大的教师形成热爱教学、投身教学,最终让学生成长获益。这也才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竞赛的真正目的。

讲得不对的接受大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