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努力增进思政课“三进”目标实现的一点儿思考!
时间:2023-08-28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次
现在,我们总在讲“三进”问题。其实,思政课“三进”目标,即“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的提出,大致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后,关于在思政课中如何讲好“邓小平理论”提出的要求。之后,每一次党的创新理论不同理论形态的提出,“三进”目标是对思政课的铁定的要求。
“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的“三进”当中,进教材、进课堂要比起进头脑要容易一些,从表面看,依靠形成手段就可以实现;但从实质上看,一定是上升到“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看,才能深刻理解当前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意义的认识。但是,话又说回来,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通过“进教材、进课堂”最终实现“进学生头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始终是思政课建设的高难度课题。思政课“进头脑”难在哪里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调查、思考和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搞不清楚的话,“进头脑”就会成为“写在纸上、流于形式”的一种空洞的目标,不仅是我们的思政课建设失去针对性目标,也会让我们的思政课建设无法发力。我们在践行“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的要求时,不是空泛地论证思政课为什么要讲道理,而是要着力解决我们用于讲道理的内容、方式、手段、效果能够达到讲道理的目标和实现育人的作用。
人的头脑与电脑对于从“外在输入”到“内化于心(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对于机器而言,人工智能再发达,依然是靠着人的指令、程序进行工作,尽管它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智能联想”的功能,但毕竟还是对于人脑功能的模仿。为了解决机器缺乏人本身带有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人们也在不断地想办法赋予机器这些“人脑”的功能。但是,机器对于外在输入的信息更多的还是知识层面的信息,机器对于外在输入的拒绝,也大多是和人预先设置的程序和机器本身的不足的影响。
而人脑对于外在输入信息的接受与否、反应如何,不仅受到人自身、尤其是人脑本身的影响,尤其是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来讲,我们通过思政课教学向学生“输入”的育人内容、价值导向等,要真正达到“进头脑”的目的,除了一些影响外在输入信息强度、信息损耗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和人本身、尤其是人的大脑对于输入信息的选择、接受与否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思政课内容的特殊性和长年以来学生们对于思政课的认知偏差,要实现“进头脑”,就必须突破制约和影响“进头脑”的屏障,而这种屏障就是:学生在接受思政课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之前,其头脑绝不会是“一块儿普通的白板”任由施教者随意凃抹。他的大脑对于输入的内容和价值导向的态度,取决于外在环境对其的影响和其头脑自身已存的“已知的和先验的”东西对于输入信息的比对和选择。如果外在输入的内容和“已知的和先验的”东西是一致的话,则会促进对于和加强对于输入内容的选择;如果是不一致的话,则会本能地形成对于输入内容的抑制或阻碍,尤其是对于像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价值导向鲜明但接受者明显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与偏差的信息内容。如果找不准制约“进头脑”的症结或找不到突破这种瓶颈障碍的办法或路径的话,即使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或有意义的、甚至任课教师看起来下了很大的功夫,学生对于这种教育的态度往往是“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或学生会看起来很配合教师的活动但内心是否接受或认同所讲内容就不得而知了。这也是我们思政课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即“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思政课难讲是不争的事实。我之前曾经概括为“讲准了难、讲透了难、讲活了难和讲信了难”。在我们思政课人自身的认识中,这几个难究竟应当是把哪一个“难”作为破解思政课建设的首攻目标,我们自己认识都不一致。有认为理论上要讲透的、有认为内容上要讲准的、有认为方式上要讲活的、有认为情感上要讲有感染力的,不一而终。但是,从思政课本身的课程定位来看,讲“准确”似乎越来越成为第一要求。事实上,确保思政课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应当是对于思政课的最起码的要求甚至是底线,但不是思政课的唯一目标。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能否达到育人的作用与效果才是当前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如果把思政课建设仅仅停留在讲准确、不犯错的层面,必然使思政课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越来越演变成我们教师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境遇。因此,思政课的“三进”目标、尤其是“进头脑”的目标,是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以育人成效为导向的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根本要求。当然,“进头脑”也不是终极目标。如果只储存于大脑之中而并未转化为指导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话,那么,我们思政课的作用似乎只完成了一部分。尽管对于学生而言,在思政课学习的过程中,从“接受与否”——“转化成效”,主要是和学生的因素有直接的联系,内因才是起作用的根本,但是,如果我们的思政课在教的过程和讲的效果方面做得好的话,对于促进学生从“认知——行为”(即我们经常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方面还是会起一定的作用的。
思政课“进头脑”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思政课要实现“进头脑”,首先要让学生放下“消极学习”的“抵触”状态,暂且不讲能够做到“信不信”的问题,至少得先学起来!只有主观上先能够做到学起来,才能为后面的“悟起来”——“用起来”,最终才能走向“信起来”。现在我越来越感受到先要想办法让学生放弃思想认识上的“抵触”,我们的课程才有可能去影响他。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条经验,不是每一门课程上来就给学生讲学理、讲道理,而是想办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比如我和学生可以聊一聊我在学校工作几十年的经历、可以讲一讲我对于教育教学、对于育人的理念和感悟、可以讲一讲我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尤其是获得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赛”金奖的经历、可以讲一讲我利用微信公众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探索,等等。这些看似平和的、并没有进入课程主题的做法,要比那些空讲干巴巴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平等的视角下,取得学生的基本认同是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隔阂的重要环节。
同时,思政课是讲出来的,教师是要用不同于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内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特别是能够用相关的理论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真正体现任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一些功夫:
第一,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思政课程的内容与精神实质。古语讲得好,“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思政课教师在面向学生上课之前,除了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之外,重点是要对于所讲课程的内容做到非常的熟悉,对于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逻辑、前后内容、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与分工做到非常清晰、融会贯通。熟悉内容也只是讲好课程的基本前提,如果对于所讲内容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话,如何才能让学生听得明白呢?可谓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一要求绝不只是针对新入职教师,而是针对所有的思政课教师。从我个人管理思政课的实践来看,却有一部分“老教师”讲课的课堂效果还不如青年教师,从根本上看就是在理论学习上存有惰性、思想观念跟不上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和思政育人的高标准、新要求,教学凭经验、靠惯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当然,青年教师也需要用更高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如果把成长的脚步总是停留在“刚刚来、没经验”,进而放松了对于自己进步的动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人要始终向前看,就像一名棋手,如果老师停留在对看得见的“一两步”棋的琢磨上,那他与高水平棋手的差距只能是越来越大。
第二,始终坚持“六个要”、做到“八个统一”,是对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各位思政课老师对于2019年“3.18”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的新要求和建设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做到“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等“八个统一”的原则与方法。这里不仅提出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的原则标准,而且也针对思政课长期存在的“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实效性不高”的固有的问题所提出来的方法论。这些要求与方法一方面从不断提高思政课课堂实效、让思政课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回应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为内容真正进头脑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所谓的“进头脑”,从根本上讲就是让我们的思政课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怎么样才能使学生认同我们所传授内容蕴含的价值观,一定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自己都不信如何使学生相信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到“政治要强”,我个人的体会就是做到:立场稳:解决教师政治立场;三观正:未正人必须先正己;意识清:阵地意识不能松懈;信念定:让有信仰的讲信仰。同时,也要做到有情怀。这样的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具备有情怀,才能化职业为事业,才能化枯燥为乐趣,才能化艰难为动力,不懈创新。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坚守不是一种为了谋生的无奈、而是一种矢志不渝的情怀。是一种使命担当的自觉。“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教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是基本的职业要求,“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必须恪守的职业底线。第三,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努力做好“经师”,更要争取做学生成长的“人师”。这里的“经师”也好、“人师”也罢,主要是从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来讲的,重点不在于“为师”,更不是“好为人师”,而在于做好本职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所强调的“经师”,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本身作为理论工作者,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传播作用。要做好上述工作,不仅要求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不仅要准确解读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回答的时代课题与理论的核心要义、理论的内容与科学体系,以及理论的意义与价值,更重要的是要面向青年学生讲准、讲透理论所包含的上述要件。从根本上讲,是要思政课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我们所强调的“人师”,主要强调的是思政课也好、思政课教师也好,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发挥自身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和不可替代性,不仅要讲好、阐释准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理论,在学理论、用理论、悟原理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增强对于国家前途、民族大业奋进的社会责任感,把做人与成才有机结合,做好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特别是用教师的情怀、品行感染学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第四,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提升思政课话语转化的能力和水平的途径。其实,制约和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学生层面的问题,也有教师层面的问题,还有社会层面的问题。曾经有一件事对我印象很深。现在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讲课也很认真卖力,但是学生教师对讲的东西不感兴趣;二是教师讲的看似也符合课程的要求,但是缺乏打动学生、触动学生内心“痛点”的内容与话语。我们当前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比起我们当年入职时要高很多。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效果不够理想,直接呈现出来的就是话语表达不畅、听者不喜欢听,你讲你的我干我的。这就使得即使你讲的内容都是高大上的、如果不解决“进头脑”的路径、手段上找对办法,你就是成桶成桶的水泼向学生,估计能湿湿头发就不错了。话语表达的问题事实上就是综合能力欠缺的问题,就像小孩子过去常说的一句话“考试考得不好是粗心了!”粗心一下是偶然,经常粗心就是病态。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话语表达出了问题,过去总是被认为是语言表达、说话的技巧问题,这些只是表象。究其背后的原因,大致上有下面这些因素:学科支撑不够、理论功底不强、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经验不足、表达技巧欠缺、职业认同不清、精力投入不大。如果按照“六个要”来分析,可能还存在以下因素:政治信仰不足,缺乏理论自信;混淆职业事业,缺乏育人情怀;思维认识僵化,不能与时俱进;视野格局太小,无法引导学生;放松自我管理,言传身教脱节;缺乏人格魅力,缺乏亲和能力。因此,要真正有效地讲好思政课,就得要研究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规律和话语的转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下列转化: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教学设计中的再造);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真佛也说家常话!)传统话语转化为现代话语;(基于三微一端的微话语)说教话语转化为引导话语(增强问题导向意识);工作话语转化为规范话语(增强教学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