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学内容,讲深道理,做到“研”与“教”的相辅相成

时间:2023-08-16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深道理,以理“说服”和“掌握”人,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研”反哺“教”,通过“教”提升“研”,形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教”,是指课堂教学;“研”,既包括对理论的钻研、对教材的研读,用彻底的理论支撑起教学体系,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研究,支撑起架构教学内容的其他因素。

(一)科研先行,形成学术支撑体系

思政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特殊课程,其底色——政治本色构筑在拥有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空间。要讲深道理,就不能简单重复已有的结论,而要去挖掘结论背后的原因、规律等,从而形成“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真理的强大力量”,提高教学的支撑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做好教学设计,必须以科研为基,为教学内容注入源头活水。事实上,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能认识到“科研支撑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存在着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有的教师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难以统一,科研与教学尚未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任务相一致,但缺乏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经验,造成了科研与教学的“若即若离”。

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科研形成学术支撑体系,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坚定学科信仰,树立学科意识,无论教师具有哪种学术背景,都应根据教学任务,自觉研究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二是涵养深厚的历史功底,完善“五史”认知,把握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并找准其与教学设计的契合点。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解读与阐释。四是认真研究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三个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青年成长规律”。五是汲取思政课教学的经验。“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28多年来,思政课教学作为一门科学,通过各类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积累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教师应对此认真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二)挖透教材,精准把握教学元素

目前,我国思政课统一使用由中央审定、全国知名专家编写的马工程教材,这是把道理讲深的根本遵循。对思政课教师来说,“首要的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应当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当前,教师对统编教材的使用存在着几种不良倾向:“唯教材”——教学设计成了教材的“搬运工”;“轻教材”——很少关注教材,甚至质疑教材,追求“标新立异”;“用偏教材”——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对教材进行随意取舍和整合;“躺在教材舒适区”——不根据党中央的最新会议、文件精神对教学设计及时更新。

思政课教师唯有精心研读教材,深挖教材精神,全面研习教材内涵,秉持“教学设计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才有可能真正“跳出教材”,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一是要自觉尊重教材,领悟教材编写意图,厘清前后章节之间以及章节内部的逻辑关系,梳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做到融会贯通。二是细致研读教材,做好深化和拓展,深入挖掘知识点背后的重要人物和观点、重大会议和事件、重点文献和文物,用好新版教材中的辅助性框文、知识链接、获取相关资料的二维码等新元素,从微观上做到学深悟透。三是要注重与时俱进,与实时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较,思政课教材有着一定的滞后性。思政课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跟上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进程,研习最新的理论成果并融入教材的使用。

(三)聚焦方向,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回归点,解决的是课堂教学“具体完成哪些任务”的问题。思政课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政治方向引领、价值观塑造、精神共识凝聚等使命。要做到深耕教学内容,不仅要“备好理论”“备好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本指向,而且要“备好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把握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元素,构建起道理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还要“备好时代”,树立教学目标的宏观指引,从而为教学内容的选取锚定方向,为道理的讲深掌舵护航。

当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不重视授课对象的差异化,教学目标较为笼统,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成为不切实际的书斋式空谈;二是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略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政治性,造成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引领方面的目标设定缺位,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站位不足,无法真正做到解决学生思想困惑。要讲深道理,就要明确“用学术讲政治”的基本方向,贴合学科特性,将教学目标构筑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7]的根本问题之上;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聚焦知情意行的全方位提升,将教学目标建立在全面准确分析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上;紧扣时代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将教学目标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时代视野中。

(四)提炼重难点,分清内容供给主次

我国古代兵法有着“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智慧。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讲深道理,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主要矛盾,提炼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不突出重点,会造成“浮光掠影”式的教学,影响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节,教学重心应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教学难点是制约教学从起点顺利到终点的关键因素,可能与教学重点重合,也可能独立于教学重点之外,因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和变化,具有相对性和临时性。不突破难点,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专题,不突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原因”这一难点,就很难从根本上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教师要以教材、学情、现实为依据,认真提炼重难点,细化内容供给的主次。从提炼范围来看,一门课程、某一章节、某一堂课都应有其相应的重难点,应注重把握其内在的关联。从分析方法上看,一是从创作思维导图来分析,思维导图不仅是用于归纳的知识结构图,而且是教师理清思路、打破定式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发散图,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创作,让主次关系更加可视化。二是根据教材的课后思考题来分析,课后思考题是连接教材、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提供了重难点的分析依据。从突破技巧上看,着重化抽象为具象,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化为现实可见的案例;加强资源的补充强化,在旧知的基础上供给更为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