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为什么要讲故事?

时间:2023-07-06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本文为李卿、吴现波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年第8期的“高校思政课故事化教学的价值、内容与策略”一文的第一部分,略有改动。

摘要:故事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会讲故事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故事化教学不是弱化理论教育,而是对理论教育的提质增效。讲故事是教材内容教学化、科学理论进头脑、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有效路径之一。思政课讲故事要重点讲好“人类故事”、“中国故事”、“初心故事”、“领袖故事”、 “榜样故事” “百姓故事”等,更深刻、更生动地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好故事,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叙议结合紧扣教学内容讲故事,又要注意通过立体表达驱动大脑的感受、思维、情绪、想象、觉察等机能,按照认知规律讲故事。

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思想传播与传承的形式,善于讲故事是古今中外优秀教育者共同的特点,更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有的本领。

“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关于讲故事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故事化教学是落实这些重要论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故事化教学是指把“学术体”的抽象理论阐释转化为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叙事体”的“故事”进行教学呈现的过程。为什么要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故事化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故事化教学不只是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几个故事,它更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说理与叙事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它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一种把理论还原或应用到现实世界的能力。故事化教学不是弱化理论教育,而是对理论教学的提质增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一个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要创造性地回答“教什么”、“教给谁”和“如何教”等三个根本问题。这三个问题本质上是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等三个维度推动教学创新的问题。故事化教学关系到的不只是教学方法创新,它还是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新的重要策略。

  • 从教学内容角度看,讲故事是教材内容教学化的有效形式

高校“马工程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好教材的“思想力”只有通过教师讲好、用好教材才能转化为“教学生产力”,进而转化为“学生成长力”。而讲好、用好教材的关键之一是推动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讲故事是推进这一转化的重要形式。

讲故事是从“以内容为中心的教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化的重要形式。“马工程教材”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主要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其语言特点是逻辑严谨、精炼准确、抽象概括,这有利于系统化地传播学科知识,但不利在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展开形式和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同,它主要是面向学生并以学生易于接受为基本遵循的,因此,它的内容需要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组织和呈现,其语言的特点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口语化。思政课教学中的讲故事,本质上是把教材上抽象的理论内容与时空、人物、事件等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进行“二次加工”,这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有利于学生对内容产生亲切感,激起学习兴趣。

讲故事是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形式。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教学内容供给、教师教学方式、技巧、工具等“供给端”入手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当前思政课教学在“供给侧”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照本宣科的“教材搬上PPT”式教学,二是抛开教材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式教学。前者依赖教材“过度”,后者脱离教材“跑偏”。科学有效的讲故事应是尊重教材,以教材为纲组织故事内容,应是在读懂读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故事选好、讲好,既不照本宣科,也不离题万里。讲故事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把教材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的能力,一种把抽象的概念、观点、原理置于某种情景之下,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情感冲击力的能力。教师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对思政课增加有效教学“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 从教学对象角度看,讲故事是科学理论进头脑的有效方式

讲故事符合大脑接受信息的一般规律,能让教育灌输更有效。“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有效的灌输要遵循人类大脑接受信息的基本规律。人类大脑皮层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擅长逻辑推测,右脑擅长感知世界。如果将两者结合,那么一个人就可以拥有一架完美的思考机器。”讲故事要求讲述者和听众的左右脑都参与其中:左脑负责故事情节的词语和逻辑等理性部分,右脑负责想象、形象化和创造力等非理性部分。这有利于大脑接收和存储信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认为,决定和影响人们认知活动的主观因素有两类:一类是知识结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等理性因素;一类是情感、热情、意志、态度等非理性因素。高效的认知活动应是左脑和右脑、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2016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调研时曾指出,要善于表达,深刻的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说服人、打动人。讲故事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弥补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重左脑和理性思维开发,轻右脑和非理性思维发展的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立体化的人物、生活化的语言能来激发情感,打动学生。

讲故事顺应时代特征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能让学生学习更主动。从时代特征看,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是知识爆炸——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获取、存储知识的方式。“当今,大量的常规工作被精简成某些规则,并转交给迅捷的电脑以及左脑思维敏捷、聪慧的其他人来做,因而故事力所体现的能力也越来越有价值。”归纳、分析、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和存储等工作可以由机器来完成,但情感、想象力、创造力、价值观等彰显人的本质特征的活动机器没有能力完成。讲故事是与这些元素紧密相连的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类活动。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让思政课更有温度。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看,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是在剧情化的网络游戏、可视化的短视频、想象化的动漫作品等“故事世界”中长大的一代。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当代大学生对故事最熟悉、最亲近,故事对他们也最有吸引力、感召力。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中小学思政课,其教育目标重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但这并不排斥通过把“理”融入故事中,通过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启之明“理”。

  • 从教学方法角度看,讲故事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策略

讲故事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主、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法。“不愤不发,不悱不发。”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有个基本观点:一是“有意义的学习是从个人经验中主动创造知识结构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一定是他自己主动思考得来的;二是“真实问题提供了有助于知识建构和迁移的现实情景” ,换句话说就是老师提供的问题和场景能支持学生自己感悟道理。通过讲故事、摆事实引导学生自己悟大道、明真理,是符合当代建构主义理念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讲故事是解决思政课教学过程实践性不足的一种策略选择。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需要内部理性认知的升华和外部感性认识的积累这两类活动反复作用才能发生。理性认知的升华需要理论学习,感性认知的积累需要切身的实践体验。但由于受学校教学时间、场所、投入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比较普遍。讲故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讲事实、讲案例。讲故事可以成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简单便捷的实践“呈现”方法。“故事不是凭空编出来、写出来的,故事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事实,是沉甸甸的实践。”高校思政课可以把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故事”、社会现实中的“实践故事”、师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故事”等众多故事融进理论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故事”,让理论学习变的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彻底,让思政课教学变的更加具有亲切感、现实感、体验感,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