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学校大中小学生,集中观看了大会,并对阅兵印象深刻。如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孩子们对阅兵的认识不单单是停留在“哇,太酷了”的感觉层面,而是能领会阅兵背后的道理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从“没有枪、没有炮”到“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体悟祖国的伟大。
9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发布了1949年开国大典与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对比照片,配文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从“万国牌”到“中国造”,从“骡马化”到“信息化”,这样的变化不仅见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综合实力的飞跃,更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很多人看阅兵都会热泪盈眶,相信你们也更能够理解“祖国”这两个字的分量。
第二,从80面英模战旗到观众手中的照片,传承英雄的精神。
阅兵式上有个特殊的方阵——战旗方阵。这个方阵没有其他方阵那些高科技兵器,没有铿锵激昂的正步和口号声,只有80面无声的战旗,但却走在队列最前面,引领着人民军队。
走近一看,这些战旗上写的是抗战时期英雄部队的名字,有“杨靖宇支队”,有“铁锤子团”、“刘老庒连”。它们都是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授称命名单位中遴选,是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卓绝战斗的缩影。
每一面战旗都扛过枪林弹雨,刻着牺牲与荣光,正是扛过这些战旗的前辈们,塑造了人民军队的灵魂。现在它们昂首走过,就像先辈们真的在跟我们一起看如今的盛世!
请大家仔细看,“刘老庒连”战旗“庒”字为何多了一点?这是保留了1943年旗帜上的同款字体,在过去,两字同义同音,战旗保留原有的字体和图案,也是对先辈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精神的传承。“不能让英雄们找不到自己的部队!”
在观礼台上,我们看到有的观众的手中举着照片,她们是英烈的家人。24年前,王伟驾驶81192号战机升空迎敌,壮烈牺牲;这一次,王伟的妻子带着他的照片“赴约”阅兵。她将照片举向蓝天:“王伟,你和战友们又见面了!”
烈士陈祥榕的母亲姚久穗也受邀来到现场观礼。2020年6月,不满19岁的陈祥榕在边防斗争中壮烈牺牲。当部队问姚久穗有什么要求时,英雄的母亲说:“我没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儿子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共和国的天空里,英雄灿若群星,每一个时期都有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模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典范。我们要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赓续红色的血脉、传承英雄的精神。
第三,从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到流下眼泪的外国人,感悟和平的珍贵。
强大的国防从不是欺负别人的借口,而是守护和平的底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首次阅兵,展现的是钢铁洪流的磅礴气势,更是一颗渴望和平的心。阅兵场上的每一个身影,都在诉说着以实力护和平的信念;每一次正步,都在传递着以真诚盼安宁的心愿。
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飞过天安门广场,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飞向蓝天,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向往和平、热爱和平、捍卫和平,历史、现实、未来,在那一刻因“和平”一词连接在了一起。
一位迪拜中阿卫视驻中国记者突然红了眼,流下泪来。他的家乡在伊拉克,因为见过家园变成废墟,所以他比谁都懂“和平”二字的珍贵。他说,“中国展示这些先进武器不是为了说‘我们厉害’,而是为了铭记历史,共创未来。”
没有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就谈不上阅兵;国家不富强,民众不幸福,也无需阅兵。九三阅兵不仅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回望,更是向世界发出一份来自东方的和平誓言,一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这次阅兵,受阅部队以95后、00后为主。其中,仪仗方队平均年龄23岁,00后占比九成;海军方队最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1岁;女民兵方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他们为这场隆重庄严的纪念活动注入了醒目的“青春能量”。
让我们再接再厉,为强国事业和民族复兴团结一致接续奋斗。把先辈期盼的愿景努力变成人民美好幸福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