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课教学中故事法的运用

时间:2024-04-15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摘 要]故事法是体现思政课本质要求的重要教学方法,也是讲好思政课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有效落实思政课的育人任务。故事法的运用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与课程内容相匹配,不能脱离现实的意义,同时还要紧紧结合思政课需要回答的问题。运用好故事法既需要选择好素材、掌握好方法,让故事彰显意义并充满吸引力,还需要明确着力点、总结好结论,让故事有明确立场并能够启发思考。

[关键词]思政课;故事法;价值;路径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开展好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于讲好道理,但道理最忌干巴巴地讲、空洞地说。只有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进而才能上好思政课。

一、故事法运用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教学的形式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成效的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故事法开展思政课教学其实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教学内容组织起来、传递出去,它对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思政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枯燥性,受到学生的喜爱并不容易。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存在着“理论说教过多”、“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2]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现实告诉我们,思政课教学平铺直叙地讲大道理、苍白无味地“灌输”理论,很难吸引学生,也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采用有效方式、有用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重点。

故事法以艺术性的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人、事、物,运用典型、适切的案例素材讲述深刻的道理、传递学生所要学的知识,能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使思政课更容易打动、感染和影响学生。

1.赋予思政课生动性。故事具有情节化、形象化的特点,能为抽象内容的阐释提供生动的情境,将晦涩的概念、难以解释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现实可感、通透明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故事法的运用让思政课更加生动、形象。

2.提升思政课趣味性。从有效性上来讲,具有吸引力、学生感兴趣是上好思政课的首要前提和第一条件。只有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对教学感兴趣时,学生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其传递的内容。比起直白地讲道理、照本宣科地讲理论,故事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听愿听。一方面,故事是一种趣味性的材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节课堂气氛。运用故事法能够有效克服说教的枯燥性,让思政课充满亲和力。另一方面,故事具有情节连续性的特点,当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时,会专注于故事的发展,这就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强化思政课印象性。故事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能使学生对教学的印象更为深刻。故事具有系统性、情节性,对事件进行情境化的设计,赋予内容以启发意义,并形成了整体性的结构框架。在讲述的过程中,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会在学生脑海中进行形象演绎、生动呈现,促进学生大脑内部信息的加工,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记住。同时,生动的故事还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使教学触动心灵、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有效延长学生的记忆时间,并形成持久影响。

(二)体现思政课本质要求

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讲好道理则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说理性,有着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思政课强调明理明道、立德立魂,其根本任务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是进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让学生明晰是非曲直、辨别真假善恶美丑,进而提高其精神境界、思想觉悟。思政课传递给学生的是真理、学理,更是情理、事理,即各种各样的道理。可以说,思政课是以理启智、以理立德、以理育人的课程。怎样讲道理、如何讲好道理,是思政课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故事法的运用正是针对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和要求而提出的。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中的道理,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故事、灵动的实践。鲜活具体、色彩斑斓、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够很好地阐释抽象的道理。故事法作为一种阐释和传递道理的有效方式,可以将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事件表达出来,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将深刻的道理进行通俗化的阐释、生活化的解读,并在愉悦的氛围中将有意义的信息传递出去。一方面,通过故事,思政课可以营造出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进行有效感受和体验、分析与思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把道理讲授清楚、讲解透彻。另一方面,通过故事,思政课可以把道理生活化、应用化,让学生弄清楚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故事法的运用不仅能让思政课更加生动、形象,还有利于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地启迪学生。可以说,故事法是体现思政课本质要求的重要方法,也是讲好思政课的有效方法。

(三)落实思政课育人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围绕着“德”而展开,着力于“立德”、“塑德”。这里的“德”不是个人私德,而是一种“大德”,包括了很多内容,涵盖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文化素养、价值立场、心态人格等诸多方面。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大德”。“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其相应的方法。思政课要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就要选择符合德性成长规律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把内容讲深、把道理讲透、把课程讲活,学生才愿意听、才听得进,进而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故事法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方法,更是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3]这里的“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既是对好的教学方法的强调,也是对怎样上好思政课的回答。作为一种鲜活、生动的素材,故事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沟通情感、论证道理、传递知识,它有效避免了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的枯燥,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想听、爱听,听得懂、学得会,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落实思政课育人任务。

二、故事法运用的有效原则

运用故事法开展思政课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讲故事,也不是随意拿来故事就可以讲的。故事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故事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怎样讲故事都必须与思政课的课程要求紧密结合,需要遵循有效的原则。

(一)不能背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第一依据,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计划的制订等都要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各种教学行为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样,在思政课教学中,其方式方法的选择也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实现教学目标为首要标准。运用故事法开展思政课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有效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背离了课程初衷,那运用故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思政课课堂都适合讲故事,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在思政课课堂上讲。故事是价值的载体、意义的介质,有着特定的导向,会产生特定的影响。故事的选择有其特定标准,也有其特定指向。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怎样讲故事首先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最重要的是看故事所蕴含的价值内容是否符合教育诉求、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不符合教育诉求、背离教学目标的故事再有吸引力,也难以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

(二)不能偏离课程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形式的采用、方法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着内容,并且要与之相适应、相匹配。在思政课教学中,方法是教学行为的展现形式,是教学内容的实现途径,只有当它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相一致且能有效联结的时候,才能成为有效的形式、有意义的方法。在这里,故事的讲述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它是为更好地传递课程内容服务的,绝对不能背离思政课的内在规定性。思政课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刻的学理性,“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4]。讲好思政课不能缺少理论,不仅要有“术”,更要有“学”、有“道”,要始终坚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在故事法的运用中,故事的讲述绝不能架空理论的传授和学习,绝不能降低思政课的理论品性和思想深度,否则就会让思政课变成看似热闹、实则无意义的“故事会”。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有意义的故事与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生动、直观的形式讲述深刻的理论、传递科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消化理论、吸收知识。

(三)不能脱离现实意义

故事法运用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思考、明白道理、实现成长。因而,讲好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呈现意义,而当学生从故事中理解了课程内容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发时,也就获得了意义。有意义的故事,一定是能让人产生共鸣、获得感悟、有所收获的故事。它蕴含着实用的东西、有用的内容,或是一种理论,或是一个观点,抑或是一条建议,它带给学生的是思考、是启发,更是对思想的提升、对行为的指导。在运用故事法时,要特别注意故事的价值意义,要选择与生活紧密联系、有烟火气的故事,选择能够有效指导现实生活、充满对生活有益启发的故事。

1.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打动人的故事,一定是能让心灵产生共鸣的故事,而这种共鸣的产生就在于生活化,在于能够让学生感受得到、体验得到。这就需要选择契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他们已有经验和理解能力的故事。一方面,生活化的故事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生活情境,使其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代入感。在故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明白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懂得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故事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模拟现实的思维方式,让其建构起对未经历之事的认知。通过故事,学生可以了解真实的社会,懂得生活的道理,从而为适应社会、过好生活做好准备。

2.能够指导生活。如果教育教学不能与现实的生活、生动的实践紧密连接起来,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实践,那么其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上好思政课,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理论,更在于让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生活、学会更好地生活。这就为故事的选择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即能够有效对接社会生活,并能为现实和未来提供有效指引。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故事应该是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有所指导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丰满的现实生活,还能引发出关于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思考,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不能远离主要问题

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主线,思政课就是回答人生成长、社会发展、理论学习等大问题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6],“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7]。讲好思政课,关键就在于讲好理、答好问、释好惑。有没有问题意识贯穿其中,有没有回答好、回应好相关问题,有没有解决掉、解决好有关疑惑,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思政课目标的实现与否。与之相应,故事法的运用也要紧紧围绕着思政课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设计、来展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思政课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巧妙的问题链设计,把问题贯穿于故事的始终,让故事围绕着问题来展开。这里的问题既包括课程、教材所涉及的问题,也包括学生关心、疑惑的问题,不仅包括社会上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所需而设置、设计的问题。不只是故事的选择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故事的讲述也要围绕着层层分析这些问题而展开,要做到以故事“答问”,使讲故事的过程成为回答问题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问题的过程。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故事法应有的价值,让思政课引导好学生的成长。

三、故事法运用的实践路径

运用好故事法需要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用心讲述。在故事法运用中,教师既要选择好素材、掌握好方法,同时还要明确故事讲述过程中的着力点和注意事项,让故事法真正发挥作用,实现育人目标。

(一)选择好素材,让故事彰显意义

选好故事是讲好故事的前提。在故事法运用中,故事素材的选取和故事方案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1.调研好学情背景。故事素材的选取除了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立足学生的状况特点。在选择故事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经验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需求期待、问题困惑,让故事符合学生的实际并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会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故事的选择也必须因人而异,体现出差异性。

2.裁剪好材料资源。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对故事材料进行统筹规划,并寻找好相关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点”、“契合点”以及“结合点”,将故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故事串联内容。因为故事本身并不会自然地就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相匹配,所以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和联系,以实现故事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有机联结,达到更好地传递知识、启迪思想的效果。

3.设计好讲述方案。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故事的讲述不可能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故事进行裁剪,根据教学需要处理好情节安排,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节奏紧凑。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故事的讲述方案,确定好教育时机,明确故事在哪个环节开始讲述,在什么场景中展开讲述以及如何进行讲述。另一方面,要让故事围绕着教学重点铺展,把握好故事中的可用点和突出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掌握好方法,让故事引人入胜

故事不仅要有意义,而且要有意思。故事是否有意思,既在于故事的内容,也在于故事的讲述。只有掌握讲好故事的技巧,才能让故事引人入胜。

1.述之以艺。不同于直白陈述的案例,故事需要经过修辞或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讲好故事需要一系列艺术手法,如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突出矛盾、进行比喻对比,运用语气语调眼神、肢体语言、背景音乐,等等。做好这些,才能让故事的讲述有声有色有新意。

2.动之以情。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8]在故事讲述中,教师要投入真情实感、做到声情并茂,既要通过情感传递引发学生共鸣,实现以情动人,又要进行理性分析,达到情理交融,从而使故事的讲述既有感性的温度又有理性的态度。

3.据之以实。现实的才是最有说服力的,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才能增强道理的说服性、内容的可信性,进而才能让学生认同和接受。在讲述故事时,可以运用夸张、比拟的手法,但绝不能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过度渲染,更不能抛出虚假的观点、立不住的结论。在进行例证时,要选择现实针对性强的内容,以现实为基、从现实出发,并运用客观的数据,让所得出的结论立得住、站得稳,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现实的考验。

4.话之以新。故事是语言的艺术,话语表达很重要。教师说什么、怎样说、说得是否有趣,决定着故事的讲述是否有吸引力。平淡的语言是讲不出生动故事的,讲好故事要注重话语的表达和创新,让故事既要有生动的语言,又要有深邃的见解。一方面,要将政治话语、教材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生活话语,使表达接地气、有生气,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另一方面,要使表达有特色、有新意、有感染力,或幽默风趣、或妙语连珠、或唯美温馨,让学生愿听爱听。

(三)明确着力点,让故事启迪思考

培养学生正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9]运用故事法讲好思政课,不能简单地陈述故事内容,而是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学会正确思维方法上来。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故事“引问”。这里的“引问”是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形成不断发问、追问的能力。在讲故事前、讲故事中、讲故事后要巧妙地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疑惑和好奇,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询问学生“怎样评价这件事以及当事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你会怎样做”,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启发学生多维思考的效果。比如,让学生思考“在故事中发现了什么”、“由故事联想到了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自主发现。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以故事“解问”。这里的“解问”就是指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故事法时,对故事的评价、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故事中的人、事、物,情、理、道,引导学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寻找到自己前行的路,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教师可以先教授基本原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相关知识,然后再指导和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故事内容、评价故事人物,以实现学以致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要及时到位,并且要具有针对性,以确保学生思考方向和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四)总结好结论,让故事明确立场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政课本身是有明确价值导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故事进行分析时必须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并且要态度鲜明、观点明确。故事所要传递的道理和观点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其由隐晦到明确、由朴素到深刻、由零散到系统,都离不开教师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总结升华是故事法运用的点睛之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10]这既指出了思政课教师角色的作用和意义,也指出了思政课教师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在故事法运用中,教师要总结好结论并升华好思想,既要清晰指出故事所反映的问题、所蕴含的道理、所阐释的知识,又要明确给出认识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建议,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在一些价值立场问题上,更是要旗帜鲜明、导向正确、观点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确导向、辨清是非,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沈壮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6).

[3][4][5][7][8][9][1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23,25,18,15,13,14,22.

[6]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