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好思政课就必须做一个明白人!
时间:2023-10-30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次
此篇推文系本人在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思想概论课”教材研讨暨集体备课会上的发言(节选)。感谢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有机会和各位老师线下进行交流。我主要以两个身份:一是作为一名有37年教龄的老教师,经历过思政课几乎所有的改革与变化;二是通过创办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也让我对于思政课、思政育人有了相对聚焦的思考。在此也感谢对“老夏说课”关注和支持的朋友们!“新思想概论”在整个高校思政课课程群中居统领性地位。开设其他几门课程的落脚点就是为了讲好、学好这门课程。而面对普通大学生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讲好这门课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不同实际,既要做好“规定动作”,也要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做好“自选动作”。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千篇一律是讲不好的,坚决反对教条主义!要讲好这堂课非常难!因此,从上到下才如此重视!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其实是一个小切口:一是因为我现在外出进行交流很难讲,我的想法基本上是公开的;二是围绕着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其中的学理讲过的人太多;三是我看了一下今天的会议各位专家发言的主题也是比较聚焦。因此,我想换个交流的视角——讲好“新思想概论”仅做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对讲好课程的教学研究。我从以下三点来讲:最近,正赶上教育部第三届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的准备阶段,不少参赛选手出现了焦虑情绪。参赛教师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做“四样”准备:一是学情分析报告;二是说课视频(教学设计);三是教案;四是创新性课件。这四样东西本来的逻辑关系是:从全国备赛磨课的基本情况看,多数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讲的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理性上,而忽略了教学展示为什么要求提供这些素材?不少的选手在各个单项上好像都在做,但事实上却没有系统的整体的思维,“四样东西”没有形成链条,各是各的内容,既没有逻辑性,也没有形成相互印证的闭环。这显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思维问题。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抽出来的往往都是佼佼者)。我个人建议,我们的各种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应当增加教师教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仅仅在所谓的学理性上下功夫,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新思想概论”课的确很难讲:一是各方面高度关注。我先后参加了各种检查座谈,而且本门课程自身具有高综合性,作为普通教师,无论是学科、专业、积累要达到这种高综合性很难。个人观点:讲课不是写文章做项目,讲课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我们思政课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两极现象: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表达更多的是理论话语,教师不会说让学生愿意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能够从教材的话语中跳出了,把纯理论的东西转化为让别人听得懂、愿意听的能力不强;同时,一旦真正涉及与本课程定位属性相关内容选择的时候,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讲课竞赛,教师们大多都不敢触碰理论问题,反映了支撑教学的理论功底不强,讲起来没有底气。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在教学中讲好思政课需要做到“两个转化”,即要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把教学设计转化为课堂设计。第一个转化是作为教师,需要将纯理论或纯学理的讲授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转化成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规律等)的讲授内容,它要求作为教师在面向学生进行教学之前,自己应当清楚为什么讲和讲什么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做好文案脚本工作、写好教案),这也是许多青年教师在接受培训的时候被要求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特定需求之间的“学理性”,这种学理性更多的是要求教师所掌握而并非要学生必须了解的学理性,有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完全需要学生弄清搞懂逻辑性、学理性,有些教学内容(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可以是跳跃性的。第二个转化是作为任课教师把按规定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设计,转化成符合学生认知与成长需求的课堂讲授操作的方案,这第二个转化最重要的,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课堂教学效果(这里面还不敢强调育人的成效,这是更高级别的要求),教师绝不能只是完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不管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面向所碰到的各种类型的教师,千篇一律的讲着重复的故事;或者不分内容的深浅、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套路进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第二个转化事实上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以上的两个转化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分镜头,事实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大的完整的教学工作。这种转化是一个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与照本宣科的工作,这里面不仅是依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训练所积累的对于讲授的知识问题和能力问题的理解,更是需要从一名学生转型为教师所需要的教学经历、人生感悟、尤其是对于教书育人的深刻理解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当然可以包括向别人的模仿性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的思考与探索。(一些教师从理论文章或论坛报告提取的内容与观点,放到课堂教学中效果不好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的话语不能替代教学的话语)讲好思政课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些外在的表现或短期的努力,而是要立足于两个限:即:立德树人的高度——着力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课程育人的效度——着力在方法与手段上(配方、工艺与包装等)思考“怎么办”的问题。下面主要和老师们交流一下我的一点思考:思政课表象上是讲清楚的问题,实际上则是想明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而不在学生。讲好思政课关键在讲,而讲好的前提在于想清楚、想明白我讲的是什么、我想怎样讲、我想达到啥效果?这些问题本身就包含了教师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对进一步提升效果的总结等,这里面既有表达的能力与水平,还有讲的人的思维方面的水平,更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做好两个转化必须要做一个明白人。首先是要学明白。当下的思政课对于所有的思政课教师来讲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学习的思政课教师肯定是跟不上形势的、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我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本来有若干年的教龄、讲思政课按理也应当有相当的积累。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的内容与统一要求相差甚远,且内容陈旧、尤其是话语表达仿佛让人感觉十二十年前的思政课,这种情况就属于不用心。另外,近年来随队伍的激增,大量的非马学科毕业生进入了思政课教师的行列。由于学科的差异性,这些教师往往是按照自己原属学科的惯性在讲思政课,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话语表达与高标准的思政课要求也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和培训。
其次是要看明白。要想写文章、尤其是想写好文章,就必须学会看文章。只有看明白当下研究的现状、看清楚写文章的套路,才有可能像落笔书写一样,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想把课教好,一是要看明白教材及其要求,二是在向别人学习过程中看明白别人讲课的思路。现在的许多思政课老师不仔细研究教材、不读教材。教材内容虽然是一种“压缩饼干”,但它里面所涉及的内容与内容的背景极为丰富。比如“概论课”的第五章,突出地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既是一脉相承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完整性方面是一个体系,但也突出的是创新性的,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我们二三十年的中国特色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沿用老思维、老办法,没有办法讲清楚党的创新性理论对新的实践的指导意义。教材上的思路非常的清晰。同时,在没有上课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上去看一看别人讲的课、听一听同行的课。看别人的课主要要看明白别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操作流程。因为只有把教材看明白了,看清别人是怎么来解决问题,才会对你去讲这部分内容有所帮助。再次是要想明白。想明白就是我想的一个词——“黑箱”,就是从外部输入,经过“黑箱”,这个“黑箱”可以是电脑机箱,也可以是人的大脑,看不见它中间是怎么工作的,但是可以看到它展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这个输入和展示是两头,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是怎么加工、怎么思考的,要么我们学不了别人,别人也学不了我们。所以作为我们教师,要把展现的东西讲好,就必须在大脑中把该梳理的梳理好,该归纳的归纳好,该提炼的提炼好,想不明白是绝对不会讲明白的。这个想明白,就相当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都有逻辑,从学情到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的评价,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大家都是泛泛的模式,就都变成一个样了。我们有时候做学情分析时大而化之、泛泛的一说不行。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对所讲内容和方法的理解,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法肯定不会打动他们。我们现在交上来的学情报告没有落脚点,要突出你研究的痛点在哪里。教师往往是从要求出发,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所以讲的东西学生不喜欢听,听了没有用,解决不了他的思想困惑。学生想听的,学生碰到的思想问题,我们的许多老师讲不了。这就出现了矛盾点!最后是要讲明白。要讲好思政课,要把教学对象弄明白,就像我们过去讲的,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我们要讲好思政课,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是不行的。所以,讲好思政课不光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态度问题,没有态度就是有能力也未必讲得好。最终落脚到教师要用心教,如果不用心是绝对教不好的。所以要讲好思政课,得先学明白、看明白、想明白,最后才能讲明白。我自己做公众号的这七年,在写东西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要考虑到看的人、听的人的反应,决定我在写的时候的视角。同时,要把握住我们思政课的定位。思政课最大的不同,其他课程主要是以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为主,但是我们思政课是三个定位:第一个是政治性、第二个是思想性、第三个是理论性。思政课如果把这三个方面体现不出来的话,尤其是我们教师去参加各种竞赛,竞赛就不是给学生讲了,竞赛就是给评委讲,你能不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