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建议

时间:2022-04-09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原创 高校思政课教指委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关键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建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下面就六中全会精神如何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提出教学建议。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并有机融入“纲要”课教学,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努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 原则要求

       一是全面系统。对《决议》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决议》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叙事逻辑、叙事方法,领会贯穿《决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明确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既要融入《决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既要融入《决议》精神,又要注意同前两个历史决议的结论相衔接,将三个历史决议视为一个整体;既要注意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时代特点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又要注意利用社会大课堂、时代大课堂让学生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系统融入,要有大历史观视野和比较维度。

       二要突出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在全面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着力讲清楚新时代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要鉴史明今。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用百年党史着力讲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四个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重点内容

       《决议》围绕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进行的论述,包含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需要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内容较多,其重点内容可从八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议》正是依据这一历史主题来阐释历史任务、总结历史成就、评价历史地位。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有机统一。《决议》在叙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过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时,贯穿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阐明了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

       导言的教学,对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应有总体的交代和阐释;第四章至第十章的教学,依据主题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凸显历史主题在“纲要”课教学中的统摄作用。事实上,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章至第三章的教学内容,也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来统领。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与各专题教学内容脱节、将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标签化的现象。引导大学生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也就抓住了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认清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

       (二)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分期

       《决议》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百年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这是基于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的时期划分,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叙事提供了基本框架。特别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独立作为一个时期,为呈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决议》明确了四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并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历史任务、历史地位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凸显了历史主题在《决议》叙事过程中的统摄作用。

导言的教学,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时期划分、历史任务确立和历史地位评价应有总体的交代和诠释,说明划分历史时期、确立历史任务、评价历史地位的基本依据,明确四个历史时期划分与原有历史分期的关系。融入过程中,要避免拘泥于原有历史分期,对新时代独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意义认识不足、阐释不够。引导大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时期、历史任务和历史地位,有利于深化对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的理解。

       (三)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决议》集中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创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从理论形成机制的突破、理论主题的拓展、理论体系的丰富、理论地位的提升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理论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实践成就。

       “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第七章在阐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融入第一个“伟大飞跃”;第八章在阐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意义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个“伟大飞跃”;第九章在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意义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和第三个“伟大飞跃”;第十章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和第四个“伟大飞跃”。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局限于原有认知,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诠释为两次理论飞跃。

       (四) 重点突出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中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总结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中的历史地位,阐明了“两个确立”的历史依据,展现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十三个方面的总结,实际上都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如对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总结,包含相关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纲要”课第十章的教学,一方面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清楚“两个确立”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融入过程中,要避免对新时代的理论成就、实践成就进行片面性、选择性阐释,而要进行全面性、整体性阐释。尤其要注意防止因课时不足而详前略后、因担心与“概论”课等重复而干脆不讲授第十章内容等不当做法,确保有足够的学时来重点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以引导学生认清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认清“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和决定性意义,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

       (五)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决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这些论述揭示了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纲要”课第七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在总结四个时期的历史意义时,可分别融入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以此为基础,在第十章内容结束后,增加一个结语,全面阐释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从而避免学生仅有碎片化认知,缺乏整体性把握。引导学生认清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把握评价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的视角,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历史自信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

       (六) 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决议》基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规律性认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纲要”课第四章至第十章的教学,在阐释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时,可分别融入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以此为基础,在结语中全面阐释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从中获取历史智慧和历史启迪,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七) 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评价,体现了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包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党的历史;以大历史观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将历史、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

       “纲要”课各专题的教学,在评价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会议时,要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来分析,使学生从评价和分析中感悟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内涵,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否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颠覆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的实质,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有利于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学会总结和评价历史的科学方法。

       (八) 准确把握新征程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决议》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政治性、方向性、战略性、原则性要求,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

       青年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纲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以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