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时间:2024-11-26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为何讲:思政课要讲故事的缘由

(一)讲故事可以活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必须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了对教材的管理,将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工程”,成立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和教材编审委员会,对思政课教材统一进行编写、修订、审核和出版,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但由于其内容宏大精深、叙述表达抽象、话语高度概括,使得它在面向读者和受众时遇到了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中,有着大量真实感人、生动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这些故事,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有血有肉,让抽象的理论更加浅显易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故事可以讲深思政课要阐释的道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从根本上说,思政课就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道理是对事物自身规定性和运动规律的高度概括,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十分不容易,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故事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例子,更接地气。在党的历史上,党的领袖也经常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促进沟通。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九年的新年献词中就借用了“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革命者要警惕反动派“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由此可见,通过讲故事来讲清道理既通俗易懂又深刻透彻,能够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三)讲故事可以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好的教学语言能够促进思想的表达,增进学生对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思政课教材作为规范性的教学文本,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其突出特点,主要是“定性多,论证较少;规范化,讲究出处;理性化、抽象性强”。这和学生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接受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教学中需要注意话语的转换。讲故事是使思政课教材语言从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大众话语转换的重要途径,能够极大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二、讲什么:思政课讲故事的内容

(一)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的故事繁多,如岳母刺字、愚公移山、孟母三迁等,这些故事生动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处事方式。要通过讲好这些故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国家治理、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的重要价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重点讲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故事、革命英雄的事迹。通过讲好这些故事,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三)讲好现实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

讲好思政课并不容易,不仅因为思政课本身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其内容还处于不断变化更新中。因此,思政课教学中讲故事要坚持古今结合、与时俱进、常讲常新,要讲好现实故事,用好鲜活素材。从大的范围来说,讲好现实故事就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新时代的十年,党带领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思政课要善用脱贫攻坚、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讲清楚成就背后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小的范围来说,思政课讲好现实故事就是要讲好学生身边的故事,回应学生的关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热点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往往会持续发酵,热度不断攀升,甚至形成重大舆情,这类事情往往是学生较为关注的事情。思政课教学中要通过讲故事来讲清楚热点事件,回答学生的思想疑惑,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的作用。

三、怎么讲:思政课讲故事的路径

(一)原原本本讲,以雄辩的事实说服人

事实胜于雄辩,最具有说服力。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有些人对党的政策方针持怀疑、观望态度,邓小平同志提出,“拿事实来说话,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说服他们”。其实,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故事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为了教学效果在讲故事时夸大、杜撰,最终只会损害思政课的形象,产生相反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真实打动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以雄辩的事实说服人、教育人。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用好批判的武器,反对各种错误观点。社会上“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还有的刻意抹黑革命英雄人物。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以翔实的史料和数据深入剖析和批判这些错误观点,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正本清源,积极传递正能量。

(二)绘声绘色讲,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

故事是客观的,但故事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思政课教师要把故事讲鲜活,展现故事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其一,要注重对故事细节的叙述。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要注重对细节的描述,这是因为细节往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讲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事中,可以对她牺牲细节进行详细叙述,以此“展现出共产党员的芬芳气节和湖湘巾帼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宁死不屈”的形象。其二,要注重话语的表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要有起承转合,语调、节奏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变化,进而凸显出故事的“波澜”。同时,在叙事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倒叙”“插叙”等方式,运用悬念、伏笔、反衬等叙事技巧,引导学生代入故事。其三,要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思政课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可以辅之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进行情景创设,使故事更具有画面感、立体感,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三)声情并茂讲,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为学生释疑解惑,还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情感形成后又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强化作用”,正所谓“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一方面,教师要有深厚的情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自己的经历,“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可见,教师的真情流露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讲好故事中的情。例如,沂蒙红嫂中的军民鱼水情、赵一曼《送子遗书》中的家国情等,教师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用故事中的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四)事理交融讲,以深刻的道理影响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主要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无论采取讲故事还是其他什么方式,都不能偏离政治引导这个基本功能。否则,就背离了思政课的目的和宗旨。如前所述,讲故事这一教学方法具有情景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思政课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表述学理化、抽象性强等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有的人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故事讲得越多越好,甚至用讲故事取代理论教学,这显然偏离了思政课的根本。因为故事只是载体,讲故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讲述故事本身,而是应该超越单纯的叙述层面,坚持剖析事理、以事明理、贯通道理,使学生既能够被故事情节所打动,也能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接受其中的“道”、领悟其中的“理”。

(五)师生互动讲,以双向的参与塑造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故事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学生也应该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这种双向的讲故事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而且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思想情感共鸣。一方面,师生同台共讲要重视学生的发挥。在课前,要安排好学生搜集素材、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课中要尊重学生对故事内容的选择,给予其充分的课堂展示时间,让学生讲清故事发生的始末、讲明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讲透故事传递的深刻理论,实现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另一方面,师生同台共讲要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讲故事难免会存在简单化、片面化、情绪化等问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厚的知识储备,要把学生讲述的故事进一步拓展开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在一系列“为什么”的追问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总之,师生对话要贯穿课堂始终,避免一方“唱独角戏”,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转载:思想理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