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也走过了46个春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问题和矛盾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中国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面临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但是中国并没有被问题和矛盾吓倒,也没有被挑战和障碍困厄,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上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不断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不断破解外部挑战和分化,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开拓了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中国话语和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中国的路呀,为什么越走越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难以穷尽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蕴含着一个国家开拓进取的思想资源,印证着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动力机制,体现着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不是什么绝对力量赐给中国人民的“幸福”和“财富”,也不是某些国家“帮助”和“引导”中国发展的结果。中国发展道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展之道,这个“道”就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中国发展道路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总体来讲,它来自中国自主的力量,来自中国强大的内因,来自中国科学的发展理念,来自中国正确的发展路径。研究和总结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的原因、经验和规律,对于推进中国发展道路开拓创新、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决定着人们的实践内容、实践方向和实践效果。恩格斯说:“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而且这些联系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的客观依据,是中国推进改革实现发展的行为准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思想认识和变化着的实际相适应。“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切皆流,无物常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一切从实际出发得出的思想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是世界的永恒状况,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这就决定了没有一种理论认识可以长期不变。“历史性或历史向度偏重在纵向的时间轴中展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与规律,这一规律在历史过程中突出展现为否定的辩证法。”[2]这种否定的辩证法就表现为人们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过去认识的积极否定和自我否定。人们对于实际的认识、问题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处于不断辩证反复和动态循环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总是处于“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动态循环演变当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总是处于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认识和实际相符合,思想和实践相符合;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且确立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反对以机械的、教条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批驳了米海洛夫斯基对他思想的曲解。他明确指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1]马克思还强调:“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不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也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确定自己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思想上的觉醒,精神上的觉醒。我们不用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重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办法。
习近平强调:“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3]中国的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一个概论范式出发,不是从某一个理论预设出发来确定我们的实践构架。我们对于科学理论,运用而不照抄照搬,自信而不盲目迷信。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解放思想的过程并不是水到渠成的过程,而是以实际和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意义上的伟大尝试,需要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需要敢闯新路、敢于实践、敢于斗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要达到实事求是,需要多维度、多领域的探索,是对多个思想认识和探索过程进行比较而作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进行淘汰和选择的过程。中国的发展得力于坚持和运用辩证法精神,不停滞、不僵化,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不断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所以,中国的实践,是扎根在中国国情土壤之上的实践,是带有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实践。
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发展道路“为什么行”的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但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且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中国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发现在人类社会漫长曲折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贯穿着一条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也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演变进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线和规律。要推动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断地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基本方式,就是革命、建设和改革。
古人云:“理一分殊。”马克思主义阐发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实现这一规律的路径、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进程、未来社会理想的基本特征,不是每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发展道路的公式,而是总体上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都具有确定的内涵。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实现路径并不是确定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各不相同,呈现出鲜明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5]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和特征必然带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引,中国发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表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形成的客观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创新取得的客观结果,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出来的实践成果,是闯出来的新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作用,需要人们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中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没有因为自己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就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没有因为是世界上显著的社会主义国家,就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或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模版;也没有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一度走在现代化发展的前列,就简单套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翻版。邓小平:“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8]能否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能否牢牢掌握自身发展进步的命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成熟自信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9]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和理论走向成功。中国发展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独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所以是中国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历史,适应中国国情;是因为它遵循和践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通过协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深刻印证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基本实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好自己的道路,不犹豫,不反复,不折腾,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善于运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国际上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学习和运用了西方理论和体制,今后中国要想继续快速发展,还需要坚持西方理论和体制。这种观点显然没有认识到中国理论的原创性本质和历史性贡献,也没有理解中国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我国没有简单套用以往时代的理论解决我们当下面临的难题,也没有直接照搬国外的理论解决我们当下面临的难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创立中国理论,发扬改革开放精神发展中国理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经验。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坚持和增强了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性。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理论前提,就是要保证中国理论的科学性。而中国理论的科学性,来自我们坚持正确的问题意识,来自我们对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把握。中国理论是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升华,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生动体现。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是中国理论得以生成和成长的基本土壤。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理论得以生成和成长的有益条件。我们要客观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理论生成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鲁迅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挑战。创新和转化,是中国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利器。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0]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从来没有悲观失望,随波逐流,而是创造条件,转变战略,转“危”为“安”,转“危”为“机”,把困难转化成发展的阶梯,把挑战转化成自强的外部动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哲学是否准确把握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于这种哲学范式是否抓住与把握住了时代的迫切问题。”[11]我们一直把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作为克服困难的途径,而不是仅仅作为工作的目标,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为了“特色”而创新。中国的创新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基于问题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从而不断攻克一个一个的难关,解决一个一个的难题,使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运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成功的重要经验。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12]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并在中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理论的思想自觉。这说明中国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上,而且还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转化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转化成马克思主义朝气蓬勃的时代活力,转化成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进一步表明,中国的发展不是靠西方理论解决中国问题,而是靠中国理论的阐释力、指导力和创造力。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模仿和套用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中国主张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照抄西方民主道路;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践行西方价值观;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主张推广西方的“普世价值”;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服膺西方国家的“全球西方化”;中国主张坚决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不是遵循西方国家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等。中国话语不是主观想象的结果,不是模仿和套用西方理论,而是生发于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的生命力所在。
四、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国家实现自身的发展不仅包括发展成果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发展目的的问题,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本保障。人民为什么支持中国共产党,而不支持别的政治力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实现伟大胜利的历史经验,也是应对困难和挑战、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的根本保障。
有人认为,人民“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这完全否认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衡量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试金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的变革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西方国家的民主存在着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分裂,程序民主也存在着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仅用于实现利益集团和统治集团的局限性目标。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关系研究院创始人兼名誉主席胡里奥·里奥斯指出:“西方社会将人权中的经济权、社会权、文化权等基本权利,与公民权、政治权进行相互割裂,这是西方民主的伪善本质。”[15]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永不褪色的主题,是永不衰落的主旋律。从民族解放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三个有利于”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奋斗主线。毛泽东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即让人民监督政府,并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习近平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两个答案的共同之处,都是看到了人民的决定性力量,肯定了人民的历史性地位。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关键在于赢得民心。
中国的发展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顶层设计,一个是自主探索与创新。在某些情况下,顶层设计和自主探索与创新会相互矛盾和掣肘,但在中国的实践中,顶层设计和自主探索与创新可以达成协调和统一的状态。顶层设计为自主探索与创新提供了方向和目标,自主探索与创新可以更好地完成顶层设计,并不断发展顶层设计的构架。人民的首创精神在中国发展中得到鲜明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7]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能为人民的干事创业创造健康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引导和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18]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发展的牵引力。俄罗斯学者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指出:“在美国,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非常强调一个主要的力量——金钱的力量以及利润的力量。但在中国却有很多与此不同的力量,那就是中国人民想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强烈意愿,这也是中国的工人、农民、公务员和科学家努力奋斗的主要原因。”[19]离开人民的发展,就会丧失动力;离开人民的奋斗,就是空想主义;离开人民的成就,就会毫无意义。中国的发展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还要把“蛋糕”分好。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中国锚定发展的价值定位。
五、构建对外交流互鉴格局,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人类历史深刻地证明,对外开放、交流互鉴,是一个文明赓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逆全球化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虽然在西方国家沉渣泛起,但无法阻挡全球化发展的前进脚步,因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前沿动态,紧密体现时代发展趋势,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重要保证。开放能够带来进步,而封闭只会导致落后,这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经验。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单向度依赖于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与世界进入了一个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国现在和未来都将“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3]。但是中国在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不是机械照搬,而是以我为主,消化吸收,并向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发展机遇和智慧。中国发展道路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反对搞零和博弈,反对搞一国独强,反对搞国大必霸,而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同行共进、合作共赢的理念,欢迎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深化与别国合作,在促进本国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别国共同发展。中国践行的“真正的多边主义”,是反对西方强权政治和“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武器。中国代表更广泛范围的国际共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成为践行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没有也不会为了本国利益而损害他国和世界利益,没有也不会为了本国利益而贬低、打压和遏制其他国家。中国不会以邻为壑,不会损人利己,也不会构筑“高墙小院”,而是主张清除全球化潮流进程中的“堰塞湖”,打开阻碍世界开放流通的“中阻梗”,做到互联互通,同行共进。
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的国际话语体系,体现了面向世界的全局观,体现了国际社会共识的广泛性。“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发展到了一个特定的转折点,正是通过这个转折点,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在形成自身飞跃的同时,开始对世界历史展现出新的重大意义。”[20]中国积极主动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张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解决全球性时代问题、推进世界向公平公正方向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和主导力的大国,不能只使用“小口径”的语言,而需要使用“大口径”的语言,使用和创造更多的共同语言,得到更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打造和拓展更广的共同平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朋友之所以越来越多,绝不会是因为它的强大,而是因为它能给更多的朋友带来共同发展的机遇,带来实实在在的成就,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权利,带来公平合理的规则和秩序。
同时,不干涉别国内政是中国独有的大国话语和主张,体现中国奉行的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理念。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21]面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现实,中国愿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希望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通过交流合作形成共赢的增长点,但中国并不强行推广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力,认为不同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特点和基本国情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中国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地攻坚克难,在实践中开拓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新境界。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是因为它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也是具有正确目标的;是因为它是体现中国特色的,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是因为它是独立自主的,也是全面开放的。中国的发展道路深刻改变着中国发展的态势和趋势,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塑造作用。中国发展道路是实践的结果,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它的意义和作用还会在未来历史中得到创造和定义。
作者:赵学琳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