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教学设计的结构上进一步讨论,结构决定了功能,没有结构的知识只是碎片,无法在人脑中储存、提取、应用,也会强烈的增加人的认知负荷,另外,没有结构的讲课流程只能是平铺直述,无法引起人注意力的持续集中,没有结构的目标将会使感性和理性失衡,无法实现三维目标具足。今天我们从知识结构、流程结构、目标结构三个方面来说明教学设计应有的框架。
第一层,知识结构。这是最基础的一层,一些教学设计的逻辑完全是基于课本内容,而没有主线,课本上是什么,就讲什么,然后稍微做一点拓展和练习就形成了整个课堂教学,满足于知识的课本逻辑自洽,如:概念是什么?模式有哪些?应用在哪里?基本上是课本的一个说明书。这不是教学设计,而应该叫做“照本宣科”。那么对于知识的内容体系应该如何设计和编排呢,首先来看什么是知识结构,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我们这里只将其应用到一节课上,它主要包括这节课知识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依赖关系是什么?也就是上下、前后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进行设计,首先明确今天要讲授的核心知识是什么?比如要讲授一个定理,那么这个定理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然后通过树状结构对这些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展,包括各部分及整体的由来、现在的应用、未来的发展等,还包括用在哪儿、怎么用、怎么创新用等,总之需要逐层的展开、发散、拓展,让内容体系丰富,而不仅是局限于课本内容。
第二层,流程结构。知识结构相当于庖丁解牛之前已经了解了牛的骨架结构,但是从哪个地方开始解牛,则需要通过流程结构来进行设计,对于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流程结构,但是第一步一定是导入,导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让别人对你讲的内容感兴趣,如何才能感兴趣呢?那一定是新奇的或者跟自己生活中相关的,第二,期待今天这节课能解决这个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导入成功的抓住了别人的注意力,那后面设计就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展开,要保证时刻能让人听明白你在讲什么?虽然有些地方不得不用专业术语,但是整个结构要很清晰,听众能够知道你每一步设计的意义是什么?尤其关键的是新知识讲授完毕后,一定要回来解决你刚开始那个问题,不能出现有头无尾的情况,问题解决完了,还需要练习加巩固,以及远迁移拓展,最后还一定要有总结升华,这些流程都应该排练好,优秀的框架中我很推崇“五星教学法”,当然老师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进行创新。
第三层是目标结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都会撰写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鲜有将其融为一体的好作品,尤其对于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设计是严重缺乏,没有丰富相关的内容载体,仅想通过一些生硬的要求、说明或者讲道理来实现素质或者情感目标,这是不可能的,只会造成两者的“两层皮”,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一定是在体验中实现的,通过真实的或者虚拟的故事、情境、案例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认知。所以我们的课堂很多是理性太强而感性不足,或者感性太强而理性不足,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将知识的主线和情感的主线融合到一起,这两条线需要一个中间载体才能够将其融合,而这个载体就是前面所讲的情境、案例、故事等。
这三层框架结构不是分立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融会贯通,除了思维导图,还可以利用矩阵图,把相关的内容都列进去,寻找其逻辑关系。知识在大脑中都是结构化存储的,我们的工作是如何使别人在大脑中建立这种结构化,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