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思政课

时间:2023-07-18     来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     阅读0

连续听课五天,并参加三次关于“如何讲好思政课”的交流研讨。第一次研讨是和同事一起,采用的是结构化研讨,按如下流程进行:

第一个阶段:个人发言——每人2-3分钟,回顾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授课内容及其对自己教学的启发,谈谈自己的行动计划。

第二个阶段:自由交流——听了各位同行的发言后,自己有什么新思考、新问题、新启发。

第三个阶段:汇总共识——收集前两个阶段讨论的“碎片”,分类归组,抽象升华,提炼“共识关键词”。

第二次、第三次研讨是和同组成员一起研讨,采用的是自由发言形式。

三次研讨关于如何讲好思政课达成如下“共识”:

一是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努力“夯实功底,学深悟透”

好老师需有四项基本素质: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做研究、选重点、讲故事,做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多、见多识广,授课方能游刃有余;反之,必然捉襟见肘、底气不足。始终处于学习状态,追踪理论前沿,严谨笃学,充实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这是听了一系列专家报告后最大的感触。

二是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做到“真信真爱,真情实感”

讲什么走脑,怎么讲走心。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信仰、情怀是附着了浓厚情感的认知。当“信仰”融进一个人的血液,就会通过他的语音语调、举手投足表现出来,就会通过他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向外发射看不见、摸不着但功率强大的“无线波”。隔着屏幕,我们一次又一次被讲者浓浓的家国情怀(对国家的真爱)、传道情怀(对教育的真爱)、仁爱情怀(对学生的真爱)所“波及”。

专家授课有两大共性特征:一是授课都体现“问题导向”——聚焦核心问题,回应热点问题,直面难点问题,紧跟前沿问题,解读深层问题,以问导入,以问过渡,以问启思,他们用自己的课生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平庸的老师说教,合格的老师解释,优秀的老师引导”;二是授课都开展了“学理分析”——他们用自己精彩的授课诠释了那句名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老师既要升维思考,把“理”想通搞透,同时还要降维表达,把“理”讲清讲活。

四是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师施教”

思政课教学要内容为王,讲什么即“内容”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变量,但不是唯一变量。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变量还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老师。讲什么即内容的选择和如何讲即教学方法设计,都不能不考虑“讲给谁”即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也不能不考虑“谁来讲”即授课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风格——同一个内容可能讲给党员干部或老师,他们愿意听、能听懂,但讲给青年学生可能就未必受欢迎;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同一种授课方式方法,这个老师用得好,那位老师的课堂上就未必行得通。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五是讲好思政课要善于“结构化和情景化”

打个比喻,大厦是由建筑材料建成的,但是把建造大厦的钢筋水泥、砖瓦石块等建筑材料都堆在我们面前不能叫大厦。建筑材料不等于大厦,建筑材料必须按一定的规则搭建起来才能是可以住人的大厦;信息也不等于知识,信息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架构起来才能是可以站得住和用得上的“知识”。大脑喜欢有秩序的东西,有秩序的东西既好存储,也好提取。所以对于没有明显的“秩序”的教材内容,我们要为学生造一个简单有效的“秩序”出来。这叫“复杂内容结构化”。科研是从实践中总结规律,从现象中洞察本质,从变化中发现不变,这个过程是“去情景”过程,而教学则相反,它是“再情景化”的过程,讲故事、析案例、讲理论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讲理论指导实践,这都是把去情景化的理论知识再放回具体“情景”中去。

六是讲好思政课一定要“精心设计,反复打磨”

怎么讲和讲什么一样重要。讲什么是内容问题,怎么讲是形式问题。内容要通过形式呈现。授课专家有的以情感人讲故事,有的以理服人摆事实,有的纵向梳理时间轴,勾勒理论来龙去脉,有的横向中外对比,分析优势与短板,有的解剖麻雀分析案例,有的字斟句酌解读文本……专家授课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精心设计。

解读一段文本,讲述一个事件,抒发一次情感,巧用一个比喻,列出一组数据,说清一个道理。

这是我从培训中听出的教学策略“六个一”。

抛出一个“钩子”——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搭起一个“梯子”——展开一段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刺出一把“锥子”——批判一种大家都习以为常、信以为对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观点;使用一次“梳子”——向学员发出行动倡议,赋能号召。

这是我从培训中提炼的教学策略“四件套”。

好课必须“反复打磨”,研讨交流时一位老教师和一位入职不久的新教师的发言强化了我的这一认识。老教师讲:我从来不会照搬别人的课件和讲义,我的课都是自己和学生一节一节磨出来的;新教师怯怯地说:无准备不教学。我每次讲课前都写讲稿,每次讲完课后都会修改完善讲稿。听了他们的话,我脑海里出现了一句话: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下最笨的功夫。哪一门好课不是用类似的“笨功夫”打磨出的?

七是讲好思政课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感”

教学不是老师演戏,学生付费看戏,看完鼓个掌、给个好评就完了;教学是师生合伙投资创业,老师投时间、智慧、情感等,学生投青春、学费、时间等。投资是需要实打实的“回报”的。学生上完课,学到了什么,学会了没有,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田俊国老师借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把老师的教学分为四阶:“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我常反思:我的思政课教学现在在哪一阶段?下一步努力的方向?